读完是在一个阴雨天的中午,其实,在前半部分,甚至过了一半多的时候,我始终有个疑惑,这个“前言”抑或开篇怎么还没讲完。很显然,未翻开之前,我所认为的“情人”不是这样写的。作者一上来,并不急于介绍情人,哪怕直到最后,描写情人的地方也不算太多。但,对这个主题的描写,难道就失败了吗?
很显然,没有。这种叙述方式,使我压根就停不下来对脑中先入为主想法的印证,以致于我明明开始感到枯燥乏味了,却依然有着读下去的“兴致盎然”。再加上作者不定角度的多层描写,从“她”、“白人少女”到第一人称“我”,有时我都快忘记谁究竟是谁了。然而,这并不妨碍自己对这本书的推崇、喜爱。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受限于自己的阅历经验。单就我而言,在从头开始就憋着一股气、紧张而着急地追寻“真相”的阅读中,到了真正读到“他们”的时候,反而有了更深、更强烈的“共鸣”。再加上多角度人称的描写,阅读一下就有了立体感。
“他大声叫她不要说话,他吼叫着说他不想要她了,不要和她在一起。又一次碰僵了。他们彼此封锁起来,沉陷在恐惧之中。随后,恐惧消散,他们在泪水、失望、幸福中屈服于恐惧。”
我像是在看电影,至少是3D的。
并且在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出现《剪刀手爱德华》刚开始女主人公在窗前给孙女讲故事的镜头,有种爱,确实存在,即使一个世纪没有联系,但最初哪怕是羞于启齿的初见、不欢而散的完结,一丝一毫都不会受到影响。相反,越是年代久远,沉淀下来的越是无言沉默。一句话,或是几个字,亦或是一声声响,主人公的一生都会足以告慰。
在雾里行走过的人,心必掩于其中,但走出迷雾之后,心却比晴天还敞亮。感觉那位母亲、那两个儿子,絮絮叨叨的太多,但如果就此忽略他们,我却有一千一万个不答应。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他们,给了这对情人一层层迷雾,让整部小说也陷于凄凄切切氛围之中。那雾看着不浓,却看不到前方,看不清彼此,处于这种环境下的那份感情,爱的自然不会敢与决绝。有各种顾忌、也有各种留恋,以致于多少年后,酿了那么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