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之7.19》为何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原文: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冰雪浅见】

叶公(楚国的一个县令)向子路打听孔子,很有点现在背景调查的意思,子路拒不回答。孔子知道后,就给徒弟子路耍了一把冷幽默,教他说:“你干嘛不这样说:‘他为人啊,发愤用功起来就没任何饥饿感,高兴起来就没有焦虑感,也没岁月的危机感,甚至还以为自己是个小鲜肉呢,如此而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奇怪的事情来了!《论语》里子路一向大勇猛精进甚至不顾后果,夫子甚至教诲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就是子路你要自投虎口不要拽我垫背哦,我可是那种“庙算胜”才上的人。

为何他这次如此谨慎讷于言?竟然能憋住不回答叶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推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

子路不答 ,因为论语里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他理解体悟还需时日,只好目前暂保持沉默。可能如钱穆先生所言:“叶公问孔子之为人,圣人道大难名,子路骤不知所以答”;另,史料载尹氏曰:叶公不知孔子而问子路,子路不对,以形容圣人之难也。

第二个原因:

子路尚未曾理解和学习到孔子老师的忧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贫在闹市无人问,这种生活不是颇苦吗?孔子说“人不堪其忧”,这不是很多人要拼命摆脱的嘛!

可,

夫子之忧是——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老师的乐——

对夫子来讲:是和颜回一样“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夫子盖尝自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独不如己之好学。

所以,孔子一生的言传身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好学近乎仁。这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人格精神,日新日又新的盎然生机,不知老之将至,为天地立心,参万物化育,勘破生死,我心光明,死亦何所惧,托体同山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他版本的释义:

王阳明曰: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

钱穆曰: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

朱子曰:此章见圣人之心,但觉义理之无穷,绝不知身世之可忧、岁月之有变。又曰:观天地之运,无须臾停,圣人之为学,亦从生至死,无止法也。

Ps:

百度百科 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国叶县尹。叶,舒涉反,古读shè。《日知录》:“其君已僭为王(“楚王”),则臣亦僭为公。”《孔圣年谱》:“如叶时年六十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论语》参考书: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书店出版社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新注新译》,杨逢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中华书局

《经典孔子论语》,曾昭旭,麦田出版社

作者:程冰雪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18dc9b6575e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364评论 1 16
  • 弟子资料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与父亲曾点(曾皙)同师孔子。 编...
    荷荷花阅读 7,054评论 0 2
  •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
    鹏哥有声阅读 3,362评论 0 1
  • 01 学而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
    故垒千堆雪阅读 8,193评论 0 4
  • 你是不是记错了时间 或着 忘记了路 所以在北方徘徊 不向南飞 你用夏天的巢穴 抵御冬天的风 并骄傲地喊 这片树林 ...
    有鹙在梁阅读 1,259评论 17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