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是如何一步步杀死我们的兴趣?

今天,在樊登读书会学习《梁漱溟讲解论语》,其中将论语归纳为十三个观点。虽然樊登老师讲解非常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对于我来说还是略显艰涩。只拿印象最深一点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孔子提到的做事情要发乎本性,不能太功利。

梁先生认为墨子之于孔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太过于注重实用主义。所以虽然他讲求兼爱,但是以牺牲门徒姓名为代价,违背人伦常理,不足以广为推崇。

其实这一点和周六学习过的指数型社会第一要素,要有远大社会目标非常一致。如果我们做事情都时候始终都是考虑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经济效益,难免会犯杀鸡取卵之错。如果创业伊始就给自己定义,我是为了赚多少多少钱才做,那么即使能够最终达到预期,也很难再有长足发展。因为我们必然会把太多时间浪费在算计上面,反而忽略了事情本身的意义和我们自己的初衷。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学画画,学写作。如果照实回答,为了一个乐字,肯定很多人不相信。所以我应对别人的答案是,学画为了孩子,学写作为了工作,反而看起来更真诚。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为了享受当下的快乐,否则肯定很难坚持。因为一旦讲求实用,你会把这件事情看做是责任,进而看做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育儿专家提倡不要过分夸奖和激励孩子,尤其是违心的夸奖。因为这样做,他会变成为了得到奖励才做正确的事情。要么就是违心做正确事情,只为讨好父母欢心,而失去了深入探索的乐趣。要么就是彻底逆反,偏偏不想要继续,逼迫父母继续加大激励的筹码,或者阴奉阳违。但其实这种“为了父母”学习的孩子真不少。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位老人深受深夜游荡青少年狂踢垃圾桶取乐噪音打扰。于是跑去给钱请他们不要踢,结果可想而知,更多人来踢。于是老人改变策略,付钱请他们继续踢。然后逐渐降低所付薪酬。当最后降到零时,青少年们怒了,说才不愿意半夜冻得发抖给他奏乐取乐。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最开始做的时候为了什么。当然这个例子不值得我们学习培养兴趣,倒是可以学会反向思考。

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保留一点在别人看来哪怕无用的癖好。不要让有用一步步毁掉你的乐趣。无趣的人生很可怕~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