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钢琴天生就带有好奇和渴慕。但在进入音乐师范前钢琴、手风琴不要说摸过就是见也没怎么见过。我们那小地方从上小学开始一直没有一位专职音乐老师。进入音乐师范后有了声乐、舞蹈、钢琴、手风琴等这些专业课。可高兴坏了。一进校门同班同学有的手风琴已过十级。好多同学钢琴是童子功,从小就开始学习。说来好多人不相信,我虽然打小就喜欢唱唱跳跳,可那时候一唱歌就老跑调不说,由于嗓门大还把别人带偏。当时可把声乐老师急坏了。
总之专业上没底子没基础。而其中最差的就要数键盘。加之心理素质又不好,一上琴法课就直哆嗦。但打心眼里却又特别喜欢自己的这些专业。可以说又怕又爱。于是开始不断的练、练、练。一个学期下来专业成绩从垫底慢慢往上走了。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兴趣不断递增。
可一到假期就特别着急,家里没琴可练啊。那时候做梦都想要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我成长在单亲家庭,母亲一个人挑起我和妹妹的生活重担已是很不易了。所以不敢提买琴的事,就用最笨办法把键盘画在纸板上来练习。第二个学年假期,母亲想尽办法让我住去一位亲戚家到她们单位去练钢琴。第三学年假期母亲托人给买了一台雅马哈电子琴。哇,当时可激动可高兴了。(这琴到现在也还在陪伴我)
99年毕业进入学校工作,单位上有琴可练。家里又有电子琴。每月工资就三百多四百又觉得没必要买琴。在体制内小学工作五年后,我裸辞出来开始创业。先生说让家里添台琴,以后有了孩子,小朋友也可以练。我告诉他:现在忙得昏天黑地的,你看我那电子琴这几年都碰不着一下。哪还忙得出弹钢琴。孩子的话要看人家喜不喜欢了,不要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万一不喜欢那琴就成个家具摆设了。所以也就一直没买。
这样忙忙碌碌就来到了2015、16年间,长期工作狂状态且连之前的兴趣爱好都丢一边的我,首先受不了的是身体,其次就是内心、情绪的空洞和失衡。与现在相比那些年真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着 。
后来接触自然教育,经常爬山涉水。对物质的追求没有之前那么多那么强烈了。反而渴求的是精神上的充溢。慢慢的那些吹拉弹唱的兴趣爱好又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在田野森林自由的舞蹈,会在小溪湖泊自然的歌唱。会带上画具在山间游走时做个自然笔记。虽也忙碌,但累了就歇一歇。再忙每天都要留点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这些事情,几年下来整个人心态平和许多。感觉又自己“活”了过来。
而此时对于钢琴,虽然仍旧喜欢。却更没了买的欲望了。很喜欢庄子说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如果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如吞象之蛇,是要被撑破肚皮的。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都要拥有。而现实中往往因得到后就少了那份珍惜。那台雅马哈现在也还能用来练手。几位有琴的友人经常邀约去切磋的技艺。到现在看到钢琴我也还是会泛起涟漪颇为珍视,这种感觉难能可贵。所有,就这么着吧,不用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