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82章到第186章,它们分别是《旧版石崖沟》《统一修改模板》《新版石崖沟》《没有最后一次》《家政女皇栏目组》。
这几章讲述的是在艺友客栈王永江老师带着几个骨干力量继续整理王金庄地名志,他让大家说说各自手头的情况,在探讨的过程中,骨干们发现了整理文稿出现的问题,那就是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王永江老师提出统一修改模板,这一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同时也让大家产生这样的共识——地名志的修改没有最后一次。李彦国老师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家政女皇》栏目组来王金庄拍摄花椒纪录片这个事情写进地名志。
一、对比新旧版《石崖沟》的感悟。王永江老师请他的几个得力助手分头说说手头各自的情况,王树梁老师先发言,然后轮到李彦国老师,他对自己整理的《(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一直不满意,索性把这一章读给几个老哥们儿听,在旧版《石崖沟》中,李彦国老师把文章内容分成(一)(二)(三)(四)点,每一点没有大标题,说真心话,在第一遍听、第一遍读时,我感觉内容有些乱,找不到头绪,不是李彦国老师的写作思路不清晰,而是对农业几乎一窍不通的我来说,读起来感觉没有抓手,相信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懂农业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
后来王永江老师发话了,建议大家要把文章内容细分一下,再按照统一的模板来写,他的建议给内生力量们很大启发,尤其是李彦国老师,他马上触类旁通,提出把“从王金庄村西头向南拐就是大南沟,分南岔和北岔两条大沟”这样模糊不清的表述后面加上一句,“距张家庄五公里,是通往张家庄的古道”,这样加以对比,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能读懂,他们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因为明确了方向,所以修改起来就顺手多了,一天工作下来之后,李彦国老师的样本已经出来了,他自己欣赏着,怎么看感觉怎么顺眼多了。
我是站在旁观者、阅读者的角度来品读李彦国老师的新版《石崖沟》的,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但读起来怎么就变得顺畅了呢?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来就在于大标题指向明确、高度概括,在于把一个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化零为整。新版《石崖沟》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阐述: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2.区域内现状。
3.耕地类型及适宜作物。
4.历史传承情况。
5.地名的由来及故事传说。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让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
由新旧版《石崖沟》的对比,我想到了《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的书写过程,前后也经历了从思路不清到逐渐清晰的变化。
最开始写读后记的时候,尤其前8篇读后记,书写时我写作的思路是混乱的,一般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虽然把所想所思所悟记下来了,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从第9篇读后记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开始纲目化,每一个点确定一个小主题,这样,自己的读后记才有了有提纲挈领,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读者读起来也容易理解。
由这个事情我想到,地名志的修改是遗憾的艺术,需要不断完善,尽善尽美。写作也是遗憾的艺术,从容小主妹妹用了五年的时间,写了50部作品,2000多万字,进入第六年,她开始进入修改期,对作品,她又有了新的思考,越修改,越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种写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二、无论做什么,奋斗永远在路上。老哥几个除了中午简单吃一口饭,其余的时间都花在修改地名志上,本以为这次修改工作一天就可以结束,结果大家看到手头的东西,这次修改的幅度甚至比上一次还要大,这几个60岁左右的老人,没有丝毫的不开心,反而还有一点小确幸。下面是几位可敬的老人之间的对话,我把它们摘录下来。
王树梁老师:“看来还要继续修,修改地名志,哪有什么最后一次的说法?”
李彦国老师:“……我先走了。这一章节我还不是特别满意,我再慢慢考虑考虑……”
王永江老师:“大家也都没有时间了,春节之后咱们再继续修改,本以为应该是最后一次,看来真的没有最后一次,平时在家里大家也可以修改,把修改的东西到会上进行讨论,是不是每一次都有新的东西?”
王永江老师:“就按这种模式走,挺好的,该写的写,该去的去,现在思路就清晰多了,越改越清晰,这样的修改工作多几次也没什么的。”
在这朴朴实实的话语里,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为难情绪,为了王金庄的地名志,为了宣传王金庄文化,为了王金庄申遗成功,这些可爱的人都心甘情愿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有这样一群公而忘私、义无反顾的群体在行动,王金庄的申遗工作能不成功吗?
李老师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还想着河北卫视《家政女皇》的事情,他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2018年8月12日河北卫视《家政女皇》栏目组到王金庄拍摄花椒纪录片,就选择来石崖沟拍摄这个事儿写到地名志里,但大家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他们没有全程陪同摄制组,不可能真正感同身受。
那次河北卫视《家政女皇》来王金庄拍花椒纪录片,请李彦国老师做向导,那个时候正是大忙季节,摘椒压倒一切,老伴儿都已丢下省城的孙女不管,回来帮着摘花椒了,如果自己丢下农活儿去跟着拍电视,不顾自己的小家,老伴肯定会恼火,说他不务正业。
李彦国老师心里想的却是王金庄这个大家,王金庄有这样的文化盛事,他必须要去,而且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次学习机会,看看这些文化战线的新闻工作者是怎样捕捉题材的。
第二天一大早,李彦国老师在老伴的怒目注视下,头也不回地去指定地点接摄制组的人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热流,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彦国老师的爷爷李景昌老人——他也是不好好干活,不顾家,在小北沟拚地,只要听说村里来了兵,他扔下锨镢就往回跑。奶奶说爷爷不好好干活,他哪里是不好好干活呀?李景昌老人只不过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抗日救亡运动上。
几十年之后,他的孙子李彦国老师又与爷爷同出一辙,只不过李彦国老师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宣传王金庄文化和申请农业文化遗产上,爷孙俩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都是埋头苦干的人,都是拼命硬干的人,都是响当当大写的人。
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跟着李彦国老师上山,山高路远,设备又沉,他们大多靠步行,一个个累得喘不过气来。
来到山上,他们立刻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李彦国老师眼见着摄制组的人,前拍,后拍,左拍,右拍,上拍,下拍,从各个角度拍,为了一个小细节,三番五次地重拍。导演组的人说:“用心拍,才能拍出效果来。”
拍摄组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让李彦国老师感动不已,也感慨万分——原来做好一件事情,真的没有什么诀窍,必须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用力去做,才会取得成功。
“上到磨盘垴,已经是中午1点了,饥又饥,渴又渴,快快吃点喝点东西吧!”
当摄影师伸出黑胳膊拿吃的时候,李彦国老师惊呆了,因为摄影师的黑胳膊像李老师的胳膊一样黑,摄影师说,四月里他就出来了,在南方38度的高温下的田野里工作,比这高山上热多了。李彦国老师原以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很轻松,哪里想到他们和村里受苦人是一样的呀!哪碗饭也不容易吃啊!
当我们打开电视,看到《家政女皇》里那些美食时,我们哪里知道就为这菜肴里的一点点花椒面,有多少无名英雄转战于太行山上,晒得脸像个黑琉璃。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有一种敬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读到这里,我理解了李彦国老师的坚持,他为什么老是想把拍摄《家政女皇》这一段的故事加到地名志中。因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在熠熠生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还有王金庄整理地名志的那些可爱的老人们,他们的坚持,是对愚公挖山精神的具体诠释,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无论是修改王金庄地名志,还是拍摄纪录片《家政女皇》,还是做任何事情,奋斗,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