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伐宋(二)解扬守信

        话说楚国伐宋,大军围困宋都睢阳,从秋天围困到了来年开春,宋国顶不住,赶紧派大夫乐婴齐到自己大哥晋国那里求救。然而,晋国3年前刚吃了邲之战的惨败,仍然心有余悸,不想也不敢贸然再与楚人交战。但是晋国当了这么多年的霸主,不救自己小弟的话,一个是面子上挂不住,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中原其他诸侯国说不定也会成为墙头草而倒向楚国,这样对于晋国的战略很不利。

        盘算来,盘算去,最后还是出了1个下策,让大夫解扬去出使宋国,虚张声势,以此诓骗楚国知难而退。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解扬途径郑国,被郑人俘获。这郑国也着实可恨又可怜。

        可怜的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当今河南郑州附近,夹在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之间,是四战之地。晋国强大了,想敲打下楚国,就会去扁郑国;楚国强大了,想争夺中原霸权了,也会去扁郑国。那为啥晋楚、齐楚不直接开战呢?大国之间是不会轻易言战的,因为大国之间如果开战就很难收场,赢了还好说,一旦输了,将是不可承受之重;这就类似于冷战的时候,美国苏联再互相较劲,也不会直接开干。你看现在也是,国际上仍不断的爆发局部战争,但只要美军介入了,俄罗斯就不会派兵;如果俄罗斯抢先介入了,美国也很”默契“的在口头上强烈谴责俄国。大国之间玩的是代理人战争,一旦直接撕破脸干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否则怎么收场?你认怂?那你以后还怎么在国际上混?这些伎俩咱们的老祖宗在2500多年前就玩的烂熟于胸了。

        可恨的是,这个郑国真的是个墙头草,哪边风头劲就倒向哪边。3年前的邲之战晋国惨败,楚庄王北上中原,大有称霸的劲头,所以郑国立刻倒向了楚国,这也是小国的悲哀啊。

        郑国俘获了解扬后,二话不说,直接就送到了楚庄王那里。

         庄王大喜,用重金贿赂解扬,意图策反解扬,让解扬把晋国按兵不动的事实告知宋国,摧毁宋人的斗志。解扬坚决不受。

        庄王软硬兼施,施以重贿,往来3次之后,解扬决定将计就计。于是楚人带解扬登上”楼车“,跑到宋人城前向里面喊话。所谓楼车,是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用木头做的高高的像哨塔一样的东西,用来站在高处侦察城里的动向。谁知道解扬使得是一计,他假装接受楚王的命令,但是到了楼车上却按照晋景公交代他的话向城里高喊,晋国已经调集三军,不日到达,宋国务必再坚持一下。

        这下可把楚庄王气坏了!必杀之!

        接下来的一幕会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好人拿刀指着仇家的脖子,不是一刀下去快意恩仇,而是要巴拉巴拉的吐一达通口水,结果被仇家的同伙趁机反杀或者救走,反正就是这么个套路吧。

        楚庄王是国君,是贵族中的贵族,所以杀人也要杀的明白。他令人告诉解扬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不谷“是楚王自己的”谦称“,意思就是说,你出尔反尔是何道理?我杀你不是我失信,而是你自己找死,赶紧去受死吧。

        楚王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但是解扬并不害怕,他也有话说。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

        意思就是:我听说啊,国君以道义制定命令,臣子以信义接受命令;用信义贯彻道义就可以产生好的结果。以此来谋划事情,保卫社稷,才能统领民众。国君讲求道义,就不会一件事情发出不同的命令,而臣子如果讲求信义就不会接受两个相悖的命令。所以,大王您贿赂臣,企图达到您的目的,这是您不知道什么叫做君命。臣子受君命而出,有死而已,岂能因为贿赂而放弃君命?臣许诺您,是为了完成君命。如果臣一死能够达成君命,这是我的福气呀。寡君(使臣面对他国君主时对己方国君的谦称,这里指的就是晋景公)有我这样讲信义的臣子,而臣子又死得其所,夫复何求?

        楚王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他也为解扬大义凛然的、仗信执义的陈词所震撼,认同解扬所言所行,于是就释放了解扬。

        回到晋国,解扬被拜为上卿。

        这就是解扬守信的典故。我们既要为解扬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临危不乱的聪明睿智所折服,是不是也要为楚庄王的宽广胸怀而点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