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作者:[日]大岩俊之
译:陈怡萍
笔记制作日期:180711
读书开始日期:180710
读书终止日期:180711
序言
“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
“序言”凝缩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其中包括作者的自我介绍、关于此书的想,以及撰写原因等,还包括对书籍主要内容和各章的总结等。
看完目录,变能够掌握一本书所有的内容。
按照所列的“目录草案”,作者和编辑讨论,确定书的具体内容,然后在会议上决定是否出版。
作者是按照所作“目录草案”条目来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的。
“后记”有时也被称作“跋”,并不是所有图书都会有后记。这一部分,通常会有作者对全书的总结、编撰此书后的感想,以及对家人、编辑、协力出版此书的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第一章 有效率地读书
有时间意识的话,效率会迅速提高。
想法:有时间意识更容易直奔主题。
阅读商务类书籍,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而是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想法:有目的的功利性跳读效率会更高。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也就是说,如果是200页的书,其中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
最开始就找出书中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这样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想法:200%*20%*20%=8。 二八定律在阅读上的运用,集中精力阅读最核心的内容。
所谓“输出”,包括“向他人讲述”和“写下来”两个含义。
想法:通过向他人讲述,也更容易记忆书的内容。以输出为导向,倒逼输入。
本田直之先生所著的《杠杠阅读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速读是通过训练眼睛的移动方法来实现快速阅读的话,那么多读就是舍弃无用部分的技巧。”
短短一天时间内,多次阅读不同书籍,这样一来头脑也不断转换思考,反而对书本的印象更深了。
想法:主题阅读更容易融会贯通。
借书来看的话,“从书里认真汲取精粹”的意识相对较低,读完后付诸行动的概率也不高,阅读效果自然不是很理想。
这个跟古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完全相反。以前借书是因为要按时还,所以会逼自己读快些。不过,大多数时候没有读,就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那会我的确是阅读困难户。
第二章 边读边做笔记
通过反复阅读,会加强理解,记忆也会加深。
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重复多次阅读读书笔记以实现反复阅读。
在那么多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中,我最推荐的是“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我不光简单的贴上便签而已,而是在便签上写一些关键词,以便看到这个便签马上就知道此页讲了什么内容。
想法:写上关键词确实非常好。
如何制作读书笔记?
如何整理书中的内容?
1.直接摘录一部分内容
有一些地方你认为特别重要,或者作者在这里总结了自己想说的主题,这些部分可以直接摘录下来。
2.做摘要,分项罗列
3.写下自己的感想
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一定要记下来。
掌握整体概况找出写着自己想要信息的页码,直接阅读。
想法:从目录中寻找并勾选出来自己想要读的部分。
思维导图的好处
整理思路;
大幅度提高构思水平;
提高记忆力;
容易产生新的创意;
可以简短的总结大篇幅信息;
图表等增加视觉效果,让人一目了然;
可用于演讲、会议、项目管理等,应用范围广。
根据自己确定的“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将思维导图继续制作下去。
从中央向外延伸的所有分支都用不同颜色表示,从而更容易分清。
接着根据“阅读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的具体内容,继续往下写得出的“答案”。
只需要写下遵循“阅读目的”,得到的“答案”就可以了。
思维导图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阅读目的制作读书思维导图。
第二种,将书的全部内容整理成一幅思维导图。
第三章 牢记读到的内容
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当开始遗忘(即遗忘曲线下滑)时,通过重复记忆,曲线会回升。过一段时间,遗忘曲线会再次下滑,再次反复后,又开始上升。
本田直之先生所著的《杠杆阅读术》一书中,做过如下解释:“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占20%,再从其中抽取80%后,所提炼的要点只占16%,如果是200页的书,就只有32页是关键内容。”
想法:我想读《杠杆阅读术》。
人感叹或是惊讶时,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
从平时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调动情绪。这与其说是读书训练,也许更应该说是情感训练。
输出分为“说出来”和“写出来”两个方面。
自己若要理解,就先教会别人!
通过输出,人会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组织语言,还要考虑到逻辑的合理性,这样才能让别人明白你说的是什么?因此通过输出,会使自己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
比起别人创造的故事,自己创作的故事更容易被自己接受,因此会更牢固的记在脑子里。
既然是创造故事,就必须用强大的想象力。
想法:通过关键词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一般不会遗忘。
通过首字来记忆的方法,在碰到必须按顺序记住的事物时,特别有效。另外,如要一次性记住好多东西,这个方法也很有用。
想法:记得女儿报考幼儿一级主持人的时候,总共有四套题,每套题都有绕口令、儿歌和古诗三个部分组成,而考试就是抽签制,事先不知道会考哪套题,考的时候监考老师不会提醒你绕口令是哪个,儿歌是哪一首,古诗是哪一首?因此在考场上有几个孩子会把这些顺序都搞混了,比如他抽到的是第二套题,第二道题的绕口令,儿歌和古诗分别是a,b,c,他考的时候会背成a、d、f。d和f是另外两套不同的题目的儿歌和古诗。于是在训练女儿平时练习的时候,我会把四道题每个内容的首字连起来,组成一句顺口溜。刚开始,她会记不住,到了后期,只要一说,请背诵第X套题,她会在脑海里马上反映出该套题的顺口溜,因为只有三个字,然后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第四章 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无论什么事情都如此,如果不行动起来,就不会有任何成果。
想法:行动的矮子,终将一事无成。
通过采取与作者相同的行动,或者说按照书上所写的方法加以尝试,总能得到一些收获。
最妨碍我前进的是没有胆量——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将这些想法化成详细的步骤,一步步往前行进。
所谓指导。根据指导人员培训机构的不同各有定义,归结起来就是“引出对方的潜能,促使其自主行动的沟通技巧。”
从书本内容里发现行动目标,然后实践。
然后将这些行动目标,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
设定行动目标的关键之一,是要明白“什么是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
如果所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就没有办法顺利达成,从而逐渐变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想法:不切实际的大饼,只会让计划流产。
人类都是通过“五感”来识别外界信息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在NLP(神经语言系统)中,把五感分为Visual(视觉),Auditory(听觉),Kinesthetic(体感)三部分,各取首字母,叫做“VAK模式”。
有了明确的想象画面之后,对于达成目标的动力就会变高涨,这份为了达到目的而变得激动热诚的心情,要好好体会。
想法:意淫一下美好的未来。
要知道“行动目标”与“现状”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现在的百分之多少?
考虑缩小“现在所处位置”,与“最佳状态”之间的差距时,该做什么是最合理的,但有些人可能会由于差距实在太大,失去干劲而迟迟无法行动。
为了达成加10%以后所在的位置的目标,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使用5w1h的提问范例:
怎么做?
和谁做?
在哪里做?
何时做完?
其中最想着手做的是什么?
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
接下来需要自己给自己,支持,需要自己给自己支持,这些想法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了能这么做,这一周里我可以干些什么?
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实际上,你想怎么做?”
“准备做到什么时候?”
“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
即便不准备讲给别人听,也可以写在facebook,推特,博客等地方。如果这样都很难做到的话,请将行动宣言的内容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总之一定要告诉他人。
想法:这样会给自己造成一种非做不可的压力,如果完成不了,就是自己打自己脸。
最后,成功采取行动的人,也请将最终结果告诉他人。
第五章 读书对人生产生影响的实例
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有过多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