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不过,你知道吗?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片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就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作家色诺芬。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是从那么多篇里面选最精华的一篇,那就非此篇莫属了。这篇文章我读过很多次了,好东西,自然也要推荐给你。
1. 故事:德尔斐神谕
我们的主题是,怎么跟随苏格拉底思考人生哲学。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讲起呢?因为他是大师中的大师,导师们的导师。我们以后会讲到很多思想家,他们的很多思想源头都能追溯到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我告诉你吧,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给你讲一个故事。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不妨想象自己就是苏格拉底,看看你要是他,会作什么选择。
这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海勒丰,此人是苏格拉底的死忠粉。在古代雅典城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德尔斐神庙,神庙里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最灵验。海勒丰有一次跑到神庙里求谶,他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发现没有,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2.感悟:陷我们于无知的是我们的已知
这段故事听完,你就有所感悟了。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好,苏格拉底的故事讲完了。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自信,但也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只有处处留心、时时求证,才能从看似不同寻常的地方找到深思熟虑的结论。
3.案例:费曼是怎么发现“挑战者号”失事原因的?
只有牛人才能纯熟地掌握苏格拉底的这套方法。我接下来就给你讲个牛人的故事,你看他像不像苏格拉底。
这个牛人是著名物理学家费曼。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刚刚发射之后就爆炸了。里根总统下令组织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费曼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当费曼去调查的时候,一群专家给他带来了一份厚厚的报告材料,准备按部就班地给他做汇报。费曼说,等等,让我来问你问题,于是,他从第一页的第一段话,一个一个问题问过去。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态度让调查委员会的头儿和其他成员很不快,但费曼坚持自己的独立调查。最后,他找到了似乎绝无可能的原因:导致这场悲剧的是火箭助推器上的一个小小的橡胶做的O型密封圈。
在有一次公开会议上,费曼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拿来一杯冰水,然后把O型密封圈捏变形之后放进冰水,再从冰水中取出来,O型密封圈没有恢复原形。“挑战者号”发射当天,肯尼迪航天中心天气极为寒冷,这是导致O型密封圈失灵的直接原因。费曼怎么能想到是O型密封圈的问题呢?其实,NASA的一位宇航员曾经提起过密封圈的问题,同为调查委员会成员的另一位朋友打电话给费曼:“我早上修理汽车喷油器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会不会是低温影响了密封圈的性能?”这才启发了费曼,让他找到了答案。
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知道自己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苏格拉底要是见了费曼,肯定很喜欢他,因为他们都不盲目自信,也不轻信别人,遇到事情,都要靠自己的理性,深入研究,得出自己的判断。
1.故事:黑泽明和《罗生门》
在讲苏格拉底奇案之前,我先给你讲个日本电影里的奇案,你把这两个奇案放在一起,看看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日本导演黑泽明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罗生门》。故事情节听起来并不复杂,讲的是在古代日本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件。有个武士带着他的妻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强盗。这个强盗看见武士的妻子长得漂亮,起了歹意,他绑架了武士,污辱了武士的妻子,然后强盗又和武士决斗,最后杀死了武士。情节尽管简单,但细节充满了疑团。在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一个作为目击者的樵夫都来作证,但是他们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2.奇案: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讲完罗生门奇案,我们再来讲苏格拉底的奇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起诉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第一,苏格拉底不敬神;第二,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把年轻人都带坏了。
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讲到这里,我稍稍暂停一下这个故事,跳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审判制度。
当时,如果你是一名雅典公民,就有资格担任陪审员。当然不可能开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参加,每次都是来一部分人。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是陪审团的成员。这501位雅典公民听完了苏格拉底的申辩,有281票认为苏格拉底是有罪的。根据当时的法律,接下来要进入二辩。被告人要承认自己的罪过,并自己提出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好啦,回到我们的主线故事。你要是愿意,可以设想自己就是这501个陪审团的成员之一。你看到一个体胖身矮、衣服邋遢的老头,晃晃悠悠地走了出来,站在广场中间,摇摇头,叹口气,用悲悯的眼神扫了一下你们大家,好像值得同情的是你们,而不是他。
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最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最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3. 分析:苏格拉底审判案中的疑团
为什么我说这是个奇案呢?
这个案件的疑团在于,起诉苏格拉底的那个年轻人跟苏格拉底并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干吗要起诉苏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判一个70岁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几年呢?
注意听我下面的分析。这跟我今天要跟你分享的读书心法很有关系。
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来谈谈自己的猜测吧。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
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4.感悟:越是经典著作,越要注意其历史背景和细节
我给你讲的是个案例,从这个案例,能悟出一个读书的窍门。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那么,我们去哪里找细节呢?要到背景里找细节。我们以后会读很多经典,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经典著作大多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回答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写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苏格拉底之道3:跟着苏老师死磕到底
1.案例一: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谈虔诚
今天我教你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反问法”。今天听完,你出门就能当苏格拉底了。
我们还是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有一天,在王宫的前廊,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位熟人,叫游叙弗伦。游叙弗伦说:“咦,这不是苏格拉底吗?你怎么也在这里呀。不会是跟我一样来打官司的吧?”
苏格拉底说:“对啊,我就是来打官司的。有人告我不敬神,引诱青年学坏。不用管这事儿了,他们爱告就告吧。那么,你是来干啥的?”
你看吧,苏格拉底已经知道有人起诉他了,但他对此毫不在意,更关心的反而是找个话题跟人辩论。他心宽得真让人佩服。
游叙弗伦告诉苏格拉底:“我来这儿是要告我的父亲。”
苏格拉底说:“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我插一句话。这个游叙弗伦,是雅典当时有名的宗教家,自以为关于宗教问题无所不知,而且他自认为是个新派人物,很是瞧不起那些守旧派,对苏格拉底倒是比较欣赏,觉得大家都是同道中人。
好了,说回来,刚刚我们讲到,游叙弗伦要控告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游叙弗伦皱起了眉头,说:“那我再修改一下吧。亵渎神灵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不喜欢的事,虔诚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赞成的事。”
苏格拉底说:“那我再问你,那是因为虔诚所以神喜欢,还是因为神喜欢所以是虔诚?”
听到这里,游叙弗伦有点被搞糊涂了。我恐怕你也稍微有点糊涂了,难怪,这里面有点绕,我来替苏格拉底解释一下。苏格拉底想说的是,我们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一件事情本身是虔诚的,所以神喜欢这件事。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神喜欢,做这件事情就是虔诚的。
游叙弗伦辩不过苏格拉底,就找了个借口走掉了。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到底什么是虔诚。但这不重要,我们关心的不是找到标准答案,而是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2.要点:苏格拉底的“反问法”
这就是我跟你说的苏格拉底的“反问法”。你学会了吗?来,让我给你再总结一下。
怎么来用“反问法”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你要不要也来试试?
3.案例二: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谈勇敢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来自《拉凯斯篇》。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拉凯斯先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往前冲。苏格拉底说,那如果为了消灭敌人,先撤退,再包抄,算不算勇敢?拉凯斯说,当然算了,骑兵经常采取这样的战术。
苏格拉底说,那既然勇敢不是在战场上往前冲,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勇敢呢?拉凯斯说,勇敢就是坚韧不拔。苏格拉底说,这个定义很好啊,不过,如果坚韧就是勇敢,那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这是不是勇敢呢?
拉凯斯说,这不算勇敢。我说的是明智的坚韧。苏格拉底又问:那什么叫明智的坚韧?如果有一个人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这样做是因为早就知道援军很快就会来了,另一个人也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有援军。这两个士兵,哪一个更勇敢呢?拉凯斯说,那应该是后一位士兵。不计风险的人才是勇敢的。
苏格拉底说:如果不计风险就是勇敢,那么,一个不习水性的人贸然跳进水里,而另一个受过跳水训练的人跳进水里,哪一个算勇敢?拉凯斯说:那我可能说得又不对了。没有经过训练,直接跳进水里是很愚蠢的。
我又把苏格拉底的“反问法”跟你演示了一次。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你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4.感悟:你必须学会怀疑
这就是我今天最想和你说的:你必须学会怀疑。凡是公认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很少真的如此。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它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旧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我们都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我们都会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倾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你也来试试吧,跟苏老师一起学习,怎么死磕自己。
苏格拉底之道4:为什么苏格拉底讨厌智者?
1.引子:阿朱和阿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我先不讲苏格拉底,我先讲孔子。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对姐妹。一个叫阿朱,一个叫阿紫。阿朱是个好姑娘,我特别喜欢她。阿紫的性格就很怪,这是因为她从小跟一帮坏人生活在一起。阿朱和阿紫这两个名字的典故来自于《论语》。《论语》里讲到,孔子非常讨厌紫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为什么呢?因为紫色和朱红色颜色非常地接近,但是朱红色是正色,紫色很容易让大家混淆,所以大家可能会分辨不清,结果选了紫色,而不是朱红色。
这跟苏格拉底有啥关系呢?要是苏格拉底遇见了孔子,他肯定会特别高兴。苏格拉底在这一点上和孔子很有共同语言。
2.故事:讽刺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喜剧《云》
古希腊有一个剧作家叫阿里斯托芬,写过一个讽刺苏格拉底的剧本,叫《云》。在《云》里面,苏格拉底搞了个学校,向学生收学费,然后教学生诡辩术。学生学了苏格拉底的诡辩术,就可以赖掉自己原本应该偿还的债务。除此之外,《云》还讲到,苏格拉底天天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苏格拉底关心的是,一个跳蚤能够跳几个跳蚤腿那么远,蚊子的叫声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还是从尾巴上发出来的。
苏格拉底是个很随和的人,阿里斯托芬这么讽刺他,他也没有很生气。据说这个戏演出的时候,苏格拉底自己还去看,到演完的时候,他还站起来跟观众挥手致意,让大家看看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长啥样子。但从内心来讲,苏格拉底肯定不以为然。因为阿里斯托芬说的这种智者,恰恰是苏格拉底最反感的。
3.分析:“智者”不“智”
孔子讨厌紫色,我们更容易理解,苏格拉底为什么讨厌智者,我还得再跟你解释一下。苏格拉底平时不就被我们称为智者么?
什么是智者?从字面意思来说,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这是有误导的。在古希腊,所谓的智者更像现在满大街兜售成功学的培训师。
古希腊的智者是干什么的?他们教学生修辞术,其实就是诡辩。智者教学生修辞术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怎么公开演讲。这里有个背景要跟大家交代一下。当时的雅典是民主政体,每遇到重大决策,大家都要一起辩论。如果你特别会演讲,能说得天花乱坠,就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跟随智者学习的学生,有很多都是富家子弟,他们学习这套本领,是为了以后从政。
你不得不承认,这帮智者把辩论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他们最擅长的是“ 用弱命题去反驳强命题 ”。什么叫弱命题和强命题?接下来,我要给你举一个例子,听完你就明白智者是怎么辩论的了。
假设有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
运动是真实的
运动是虚幻的
从日常体会来看,“运动是真实的”更容易观察到,你在身边能看到很多运动的物体,所以是一个强命题。但是智者会狡辩说,不对,运动应该是虚幻的。这就是用弱命题去反驳强命题。
芝诺与“飞矢不动”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哲学命题,叫“飞矢不动”。这个命题最先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他说射出去的箭其实是不动的。那他是怎么论证的呢?芝诺说,一段距离之间包含无数个点,箭要想通过这段距离,就必须要依次经过中间这无数个点。但是,两个相邻的点是没有距离的,当箭经过两个相邻的点时,也就谈不上移动。箭总要从相邻的点经过,那么,飞矢是不动的。
“飞矢不动”的例子讲完了。我要声明一下,芝诺并不是智者,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斯多葛派的创始人,但智者的辩论方式大致如此。
好,以上我讲了古希腊智者,这里的“智者”是打引号的。智者精通辩论技巧,能教人如何在演讲时驳倒别人。
4.感悟: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
那让我们再回到刚刚的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讨厌智者呢?
这跟“紫能乱朱”的道理是一样的。苏格拉底和“智者”看起来很像,他们不是都爱跟人辩论吗?事实上,他们这两派大相径庭。他们都是从一个共同的起点出发,但却到达了不同的终点。
苏格拉底和“智者”都是从怀疑出发的。苏格拉底教我们要学会怀疑,“智者”也是从怀疑开始的,但他们怀疑之后的结论是,哪里有什么正邪之分,成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一个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是更多的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他们会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了鄙夷。你有没有发现,这种做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还很流行呢?
苏格拉底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苏格拉底让我们学会质疑,因为对真理的探寻必须从质疑开始。苏格拉底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是,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也很合乎孔子讲的“中庸”。东西方文明之间,互相辉映。
5.小结
好了,又到了今天的总结时间。我们今天讨论了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分歧。他们都是从怀疑开始,但最后却分道扬镳了。“智者”最后陷入了虚无主义,而苏格拉底则修炼出了第一流的智慧。
写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 测试是否拥有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有能力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够保持运转。 ”
这个境界,成功学训练师是教不了你的,只有苏格拉底才能教你。
苏格拉底之道5:照料好你的灵魂
1、知识背景: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
你也许听说过泰勒斯,他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泰勒斯是第一个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人,他给出的答案是水。
你也一定听说过赫拉克利特,他跟泰勒斯的观点不一样,他说万物的本源是火。世界是在变化之中的,火没有固定形态,一直在不断变化。火能变成水,水会变成土,土又会变成火。
你还听说过毕达哥拉斯,他的哲学更加玄妙。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的本源是数。数学就是他心目中的哲学。还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叫德谟克利特。他最早提出世上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些都是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不难看出,最早的时候,古希腊哲学家都是“星空派”,关心的是宇宙的问题,是外部世界的问题。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学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从研究物转变为研究人。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科学,但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他感兴趣的,他说从树木和石头那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最关心的是人生和道德。
2、分析:知识是至善
你可别小看“人生”、“道德”这几个字。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你也不要觉得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讨论的问题,都被人说滥了,苏格拉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比原来更加重要。
为什么呢?你往四周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可能来自于父母,或是来自于同伴,可能来自于老师,或是来自于网络的流传,对于这些价值观,很多人往往毫无质疑地就接受了下来。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似乎成了一种必须的礼貌,不管人家是什么样的观念,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于是,人们更不愿意去追问人生的意义。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美德,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梦游。
苏格拉底对这种浑浑噩噩的人生是痛心疾首的。他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
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如果你要掌舵,就必须要掌握关于航海的知识,如果你要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关于政治运作的规律。一个人要想过一种有美德的生活,同样需要知道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直,什么是虔诚,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美,这都是要去深思的。
你可不要觉得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道德的准则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掌握起来很难。比如说,人们可能都会觉得杀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到了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堕胎算不算谋杀呢?荆轲刺秦王,是不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呢?有人觉得是对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复仇都是正义的呢?苏格拉底说,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有意地追求邪恶的东西,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自己却浑然不觉。
3.感悟:隔壁老王的人生公式和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
你把跟苏老师有关的书都读完,是不是就能毕业了呢?不是的。苏老师自己不屑于做哲学家,他也不喜欢你成为书呆子。苏格拉底老师教我们的是如何照料好自己的灵魂。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生哲学不是天天坐在扶手椅上苦思冥想,而是要像健身一样每天锻炼。
健身能够增强体魄,我们照料自己的灵魂,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呢?这个意义太大了。我们来看两个人生公式。一个人生公式是隔壁老王的。一个人生公式是苏格拉底的。
隔壁老王的人生公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在隔壁老王看来,先要工作出色,赚了大钱,升了大官,才叫事业成功,事业成功了,才能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恰恰相反,只有踏踏实实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你才能有幸福感,有了幸福感,你才能更积极地工作,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4.进阶:ABC情感模型
谁的观点对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支持苏格拉底老师。
心理学的发现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苏格拉底之后,最有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是他的弟子柏拉图,柏拉图之后最有名的哲学家是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之后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里有位帝王哲学家奥勒留,他是个哲学家,业余时间当当罗马的皇帝。奥勒留就讲过一句名言,他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这个说法启发了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艾利斯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之一。艾利斯受此启发,提出了ABC情感模型。我来给你讲讲这个ABC情感模型。
A是什么?A是我们经历的事情。B是什么?B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我们的观念。C是什么?C是我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你是不是认为C是直接从A来的,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情绪是直接由经历过的事情引发的?
不是的,C是从B那里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影响A,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改变B的,而B能够直接影响到C。对我们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C。通过改变B,我们就能改善自己的人生。但我们怎么才能改变B呢?那就要经常省察自己的人生了。
请你认真地想一下这个道理。明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你可能会较真,经过省察,我们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吗?你要让我说实话,那我只好说,这可真不一定。这会牵出来一大堆哲学家的争论,你会听得头都大了。
好吧,让我从更简单的角度来说吧,经过省察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你能更自如地把控自己的人生了。就冲着这一点,你也要听从苏格拉底的教导,好好地照料自己的灵魂。
5.今日小结
在第一周,我们跟着苏格拉底老师走进了人生哲学的殿堂。我的建议是,不要把人生哲学搞得神秘莫测。咱们就定一个小目标好不好?这个小目标就是,你要像每天锻炼身体一样,时刻记住省察自己的人生。
你不妨试试看,坚持一年,当我们再来拜访苏格拉底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人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期精选留言
来自 : 冬日
在这次学习之旅的原初,我最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态度,苏格拉底告诉我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开放。开放地去接受一切之前我认为的或是认为“不”的,开放地去质疑一切权威或是已有既定的观念。我是一只不断变大的橘子,我要把那些点点的知识孢子全部收纳起来,让它们相互连接,长出无限链接的菌丝出来。
来自 : 沉香叶
历史学习是通识建立的基础,是串起知识架构的基本脉络,是讨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历史的人能拥有特别清醒的认知,就像路痴出门没带导航一样,在通识领域陷入迷障般的困境。从个人角度来说,梳理自己的经历感悟同样非常重要,这是认识自己的必要手段,能搞清楚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就离持续的成长不远了。
来自 :秋波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也就是人生要时时反思自己才有价值,我想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经由阅读,不光扩宽眼界,提供思考的素材,也由此了解历史及那些长久影响力的人物。苏之死,更显其人生从容、伟大和悲天悯人的胸怀,有后来的悼念和追思,不断的再经由柏拉图的著述,得以流芳百世。他之不幸,反倒成就了今人之幸。所得,读书不仅在情节,更在乎细节,尤以历史背景为要。智慧就在探索中,做对了,读对了,也就得到了其中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