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级课程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问题

 国家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现代教育主张强化“个性化”教育,这些都需要学校来具体落实。

 下面就三级课程与个性化教育如何做好结合文章,谈一下个人观点:

 国家统颁课程教材的编写有两大目的,一是国家意志的传递(教育),二是国家对人材的选拔(选人)。因此统颁教材深浅度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每个高中生都适应,我们没有能力去针对学生编写层级教材(像北京十一学校),但我们可以针对本校的学生学业水平编制层级课程教学标准并实行选课走班,使国家课程的教学与层级学生的学业最近发展区匹配,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个性优”教育仅靠国家课程是难以落实的(前面已表述,在此不再赘述),这需要面向学生开发有针对性的趋于个性化的学校课程(以下称校本课程。当然,有些养成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从校长们讨论看对课程的理解已越来越清晰了),校本课程的落脚点是(1)养成(2)发展。所以校本课程的研发要紧扣这两个落脚点,在学校课程规划与体系建设上,统筹考虑校本课程要素的资源情况和学生需求情况,围绕两个落脚点大胆取舍。应定好主线,顶层设计好课程脉络,在实践中逐步整合资源,总结归纳,注意用课程规范日常,集腋成裘,百川归海来建设。切忌大呼隆,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校本课程建设不论是校内校外还是师生员工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是课程研发的参与者、设计者,但最终学校要抓好规范工作。

 满足学生“个性化”养成与发展的选择性需求,需要多样化的课程建设,做为补充,“校本课程多样化”成为学校课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地方课程,从现实情况看多围绕地方常识、特色做文章,与校本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升学指挥棒下,相对于国家与学校课程要弱许多。

在分类分层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与个性化教育结合的课程落实时间要素上,可通过“选课日”和走班来统筹安排。

 另,在课程规划和体系建设上应当紧扣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诸如“班本课程”“社团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都应归属于学校课程,继续细化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所谓课程,广义地说,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及学生所经历的一切事件(包括一次文艺汇演、一次体育盛会、一次读书活动等)都可以...
    王辉霞阅读 1,770评论 0 0
  • 国庆劳动节,修改了几份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发现其中几个典型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一、制定课程规划之前,转变观念,厘清...
    微澜细语阅读 5,439评论 0 7
  • 01 在我们大中国一直弘扬的教育是“以德报怨”,耳熟能详的通常是“大人不记小人过”,所以大多数情况我们处理事情都是...
    Only怡欢阅读 2,316评论 4 4
  • (一) 放暑假了,带着孩子回到了离别许久的家乡。趁着傍晚天气凉爽,带孩子出去走走,顺便让...
    雅灵看世界阅读 217评论 0 1
  • 走过沣河两岸 回忆里的时光若隐若现 树影在水中聚了又散 秋霜晕染了漂浮的思绪 几世纪的云烟绵延不断,也许 源头之上...
    初秋微雨阅读 801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