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25年,随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以及各地峰谷电价差拉大、新能源配储政策强制落地,电化学储能项目迎来建设高峰。作为储能系统能量传输的“血脉”,储能连接线的需求量随之爆发式增长。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连接线市场规模已达48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超45%。

在这一背景下,连接线核心原材料——铜与铝的市场供需格局与价格走势,成为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入解析新能源政策驱动下储能连接线的需求特征,并对铜、铝两大金属的行情趋势进行研判。
一、政策驱动:储能连接线需求“井喷”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储能支持政策:
国家能源局要求新建风电、光伏项目配储比例不低于10%-20%,时长2小时以上;
多地推行“共享储能”模式,提升经济性;
工商业储能补贴政策覆盖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
这些政策直接带动储能系统装机量飙升。2024年,中国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达30GW/60GWh,同比增长80%。而每1GWh储能系统需配套约120-150公里高压连接线,主要用于电池簇间、电池柜与变流器(PCS)之间的直流连接。
以主流1500V系统为例,单套储能集装箱需使用铜导体连接线超5吨。海量项目叠加,对铜、铝等基础金属形成持续拉动。

二、材质选择:铜为主流,铝加速替代
储能连接线主要采用铜和铝作为导体材料,两者在性能与成本上各有优劣。
1. 铜:高导电、高可靠性,主流选择
优势:
电导率高(约58 MS/m),电阻小,发热低;
机械强度好,压接可靠性高,适合大电流(≥300A)场景;
抗氧化能力强,寿命长达15年以上。
应用:广泛用于电池模组内部、高压配电柜、PCS输入端等关键链路。
占比:目前铜导体在储能连接线中占比超75%。
2. 铝:轻量化、低成本,替代加速
优势:
密度仅为铜的30%,显著减轻系统重量;
价格长期低于铜,当前铝价约为铜价的1/3;
资源储量丰富,供应链安全。
挑战:
电导率仅为铜的60%,需增大截面积补偿;
易氧化,接触电阻易升高,需专用压接工艺与抗氧化涂层;
热膨胀系数高,长期运行下易松动。
突破:2025年,随着铜包铝(CCA) 和铝合金导体技术成熟,铝基连接线在工商业储能、长距离直流汇流等场景的应用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已从2022年的不足10%升至25%。

三、行情走势:铜价高位震荡,铝价温和上行
1. 铜:供需偏紧,价格维持高位
需求端:除储能外,新能源汽车、光伏、电网建设同步拉动铜消费。2024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达1,450万吨,同比增长6.8%。
供给端:全球铜矿增产有限,智利、秘鲁矿山受环保与劳工问题制约,精炼铜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
价格走势:2025年上半年,LME铜价维持在9,000-9,800美元/吨区间,较2023年均价上涨15%。预计Q3-Q4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与中国经济复苏推动下,仍有上行压力。
影响:铜价高企推动连接线成本上升,倒逼企业优化设计、提升铝材替代率。
2. 铝:产能过剩缓解,价格稳中有升
需求端:储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特高压电网用铝量增长显著。
供给端:中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为4500万吨,新增产能受限,行业逐步去产能。
价格走势:SHFE铝价从2023年低点1.7万元/吨回升至2025年Q2的1.95-2.05万元/吨,涨幅约15%。预计全年维持温和上涨趋势,波动小于铜。
优势:铝价相对稳定,成本优势明显,利好铝基连接线推广。
四、产业链应对策略
连接线厂商:
开发铜包铝、铝转铜过渡端子等混合连接方案;
与上游锁定长单,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储能系统集成商:
在非核心链路(如长距离汇流)优先采用铝线,降低成本;
严格验证铝连接线的长期可靠性。
投资机构:
关注具备铜铝复合技术的连接器企业;
布局上游再生铜、再生铝循环经济。
结语
新能源政策的强力推动,使储能连接线成为铜铝金属消费的新引擎。当前,铜仍主导高端市场,铝在成本敏感场景加速渗透。面对铜价高位、铝价回升的格局,产业链需在“性能”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连接技术的进步,轻量化、低成本、高安全的复合导体方案将成为主流,推动储能系统向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