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的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沉默,同样身边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每天在一起聊天的话题大多就只是吃喝玩乐,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心思,再也无人倾述。
上了大学后,圈子越来越多,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三观似乎也被看得提上了台面,人际交往纯粹的普通不过。
可是我们为什么变得沉默且不爱交际了呢,原因有很多,下面讲一个小故事。(不含贬义)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弹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着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吃草。公明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老黄牛却在那里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的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仍然低头闷不吱声的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的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上面这个故事是对牛谈琴的典故,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因而常常带有贬义色彩。(此处不含贬义)。
放在现在,你不是音乐家(当然也可以是),他也不是牛(这绝不可以是)。相对无言可以解释为当每个人的精神内核越丰富,就会越来越远离当前社会的标准化人格,生出一些明显的个人特质来,而拥有这类特质的人,再遇到一个和自己有深刻的共同话题,强烈的共同兴趣的人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这时候,就只能与他人保持普通交往的距离,反之就与对牛弹琴的道理差不多。
圈子不同别硬融,三观不合别硬掰。
天地之大,知音难觅。再确定周围没有可以与之交谈的人,渐渐的把话放在心中,保持沉默。
人人都在说话,好像在交流,其实每个人都无心听别人怎么说,都在自说自话,每个人都是孤岛。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孤岛呢,因为孤岛上只有自己。无数次的想把他人拉到自己的岛上,为他准备了最丰盛的晚餐,可最多的也只在岸边停留,稍稍就走。
于是,在多次失败之后就更倾向于减少与人的交往。当我们的人格越来越丰富,而在海上漂流的人又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明白遇到一个近似人格,使我们兴奋的人的几率是在不断降低的。
然后就会出现无效社交,什么叫无效社交呢,大概就是他不喜欢吃我岛上的饭菜,我也对他拥有的不感兴趣。出于礼貌和和平共处的需求,我们很少会把无趣感和反对意见明确的提出来,只消耗时间却没有产生乐趣和增进感情,令人生厌。
一个人在这岛上多好,种种花草,阅读书本,自说自画。沉默着沉默,渐渐的就体会到了一个人玩的乐趣。
大家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多的独处,越来越不爱戴上面具装模作样的生活,说明大家越来越尊重个人时间的价值,其实是一件好事不是吗?
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