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是双十一,剁手数据在不停地刷新高,而江歌事件似乎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刘鑫在回避200多天后终于和江歌的妈妈见面了,这对于一直关注这件事的所有人来说,似乎有转圜的余地。
简单回顾江歌事件:江歌和刘鑫是好朋友,都是青岛去日本留学的女学生,刘鑫曾经有个男朋友,叫陈世峰,这男人性格有缺陷,刘鑫和陈分手后,江歌好心把刘鑫接到自己的房子住,案发当天,江歌怕刘鑫不安全,在车站等了刘鑫2小时(并买了馄饨),并把刘鑫接自己家。
回家路上,刘鑫先进了房间,江歌在门外,遇到尾随的陈世峰,被连捅十刀至死。
所以,关于江歌惨案简单说就是:她替刘鑫挡刀,最后因进不了门,而直接在门外被捅杀至死。
焰姐关注的好几个公众号都在分析这件事:如何正确道歉,如何看清人性,良心如何平衡世俗,如何辨识朋友,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等等。
焰姐作为一位母亲,同时作为一位心理工作者,也思考了很多,撇开亲情和心理因素不提,这是一个发生在异乡,关于三个年轻人在发生危机事件之后的处理方式,刘鑫和前男友的纠葛,牵涉到了第三个无辜的受害者。
我更多的思考在于,这三个孩子都是从孩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如何在孩子还小的情况下,给到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得他有能力在跨入社会的当下,有比较成熟的思维品行解决它所面临的危机。
尽管二胎的潮流已经开始涌动,但二胎孩子成长起来还有时日,我们撇开不谈,谈谈前面这近二十年的的独生子。
国情条件下的独生子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思考话题,因为之前的父母没有过独生子女的养育经验,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开始的,也因为以考试体系为主的人才选拔模式让更多的父母,代替和包办了孩子处理社会事务的判断能力,出现和很多巨婴,还有日渐孤立的城市家庭养育模式,在家庭和家庭之间没有一个相互深入了解的过程,社会评判和引导的力量也被无形中消弱了许多。
不论是江歌、刘鑫、以及不曾露面的江歌前男友,这三个年轻人身上都有着各自家庭的养育模式和价值观呈现,耐心看江歌妈妈与刘鑫会面的视频都会有一定的体会。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从上小学开始就能够培养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和判断能力呢?
首先是边界感的建立。
在刘鑫和前男友的纠葛中,江歌是一个非常义气的女孩,这从江歌为自己取的昵称就可以看出,江歌和离异的妈妈相依为命,一个瘦小的女孩给自己取名三叔,这个孩子在希望自己力量的成长,弥补家庭缺少的男性气息,在刘鑫的纠葛中,又挺身而出。想要帮好友摆脱麻烦。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也卷入了刘鑫感情的旋涡。
边界感只是一个代称,更深的东西是自我控制的边界感,当一个人无法预估自己的能力可能会产生的边界是,一定会有麻烦或者说承担不了的后果出现的。
江歌的热心带来了杀身之祸,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放手给孩子参与,同时父母养成习惯,每次孩子参与之前都问一问,你觉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每次孩子的参与完成之后,再问一问,你觉得这件事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了吗?如果超出了,下次你会如何处理?如果没有超出,你还可以如何完善?
二、补救意识
焰姐在小学生的冲突中会经常看见,小学生的冲突,最后都是以相互道歉结束的,一个孩子哭得稀里哗啦,另外一个孩子,只要说一句“对不起”,哭声减弱,事件就得于解决。于是,很多孩子就觉得,“对不起”就代表了解决了冲突。
当然,这也就是刘鑫为什么在长达200 多天的回避中,心中的信念,“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啊?干嘛还揪着我不放?”我们看见一个认知水平只有小学孩子的成年人。
如果没有上升到生命层面,对不起应该是代表了一种态度,但是当已经有了鲜血和生命的流失,万千网友关注的是,你是否做了什么行动来补救你的不妥行为?很显然刘鑫什么也没做,还逃避了一个公民在法律层面的协同调查的义务,所以,成为舆论负性能量冲击和抨击的中心。
作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补救意识?每一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事件都是很好的练习素材,问问孩子,“除了对不起,你还可以做点什么?”教会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学会补救。
只是两个小小的教育思考,却能在孩子成长并独立面对不同事件时,有一个安然度过危机的判断能力,愿你我的孩子能够安然走过每一次成长的危机,变得更加有力量和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