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时候,梦想当个老师,神圣权威;
读初中的时候,梦想当个军官,英姿飒爽;
读高中的时候,梦想当个记者,铁肩道义。
谁曾想,读了师范大学的新闻专业的我,既没有当老师,也没当成记者。当年在老家的晚报,跑了社会线新闻,日常是报道天气和派出所的各类事件,然后去派出所成了家常便饭,不是抓到一个小偷,就是哪里发生什么案件了。
每次派出所一个电话,我就要赶到派出所,希望第一时间采访到当事人,但大部分是已经处理完之后,派出所这边给我们讲讲事情经过,再看看笔录,当事人压根看不到,我们就要按模板写成社会新闻,还记得最后一段都会是“”据了解,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我们快成派出所和公安系统的宣传工具了,后来才知道我们本来就是宣传工具,再加个便民服务信息通告,天气稿件每天变着法的写温度变化,市民要注意什么,添衣减衣。偶尔参加个有车马费的宣传活动,跟现在自媒体参加个商家活动有红包拿差不多。
理想和现实就是差距这么大,当时一腔热血是要用来写深度调查报道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南方周末》是我们读书时代的精神信仰和食量,每周一份3块钱,最喜欢里面的热点事件的调查报道还有一周评论,通过采访各方对事实的陈述,深挖事件背后的力量,还有一周评论总是让人拍案叫绝。
后面知道带我的老师,找的老公就是我们跑公安这条线的人,想到最近接触最多的万警官,时不时问我有空出去吃饭不,我害怕自己可能以后的生活模板就像老师一样,像机器一样写着味同嚼蜡的文字。没有波澜,没有喜怒哀乐,一切按部就班...
后来我想考上海的新闻研究生,没有考上就直接到上海找工作了,一路跌跌撞撞,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事业却没什么长进,我想内心那颗不安的心,还想记录点什么,没有刻意的目标,只是观察,写点自己感悟,看看别人的人生和抉择。
毕业十年,我很怀念《南方周末》的油墨香,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满魔力;很怀念李老师在讲堂上慷慨激昂的发表看法,不时吐着唾沫星子;很怀念广告老师推荐电影《漂流欲室》时,眼里闪着欣喜的光亮,确实是部让我很觉得震撼的电影,唯美、血腥、暴力、人性扭曲的交织。
毕业十年,我很怀念,闪闪发光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