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记第七十四至第七十九篇,出自第五卷,此卷均为司马迁所作,除最后一篇《报任安书外》外,均出自《史记》。这些《XX赞》,都是古文观止作者后加的题目,原本节选自《XX》。
七十四篇《五帝本纪赞》,本篇仅百余字,五帝自黄帝始,黄帝所生活的时期距司马迁两千多年,所以司马迁看待五帝不亚于我们看司马迁,况且五帝时的没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甲骨文也才出现在三千多年前,本文大意是司马迁解释五帝史料从何而来。司马迁在此文中说:《尚书》最早只记载到尧舜,诸子百家谈论黄帝的文章也不够优美和可信,现在的士大夫们很难研究黄帝时期的时期。孔子(孔子距司马迁也有四百年)所作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也不被现在的儒家重视。我走遍大江南北,去那些老人们常常谈论黄帝、尧、舜的地方,这些地方的风俗本就有所不同,我以和《尚书》中记载接近的为正确。《春秋》《国语》中的《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两篇都不是胡编乱造,《尚书》中也有很多不被注意的史实可以在其他传说中得到印证。我从这些古文和诸子百家有关五帝的文章挑选出一些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十二本纪的开头。
第七十五篇《项羽本纪赞》,选自《项羽本纪》最后司马迁的评论。古人说舜是重瞳,我听说项羽也是重瞳,项羽不会是舜的后裔吧。秦末乱世,陈胜发难后,豪杰纷起,共夺天下,没有什么深厚背景仰仗的项羽,自民间崛起,仅用三年便率诸侯灭秦,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霸王,号令天下。起得快,亡得也快。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放弃险要得关中地区回楚地建都,背弃“先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背弃就背弃,还不在鸿门宴将刘邦斩草除根,起义时立熊心为楚怀王并尊为义帝以便号令天下,灭秦后却又暗杀义帝,最重要的是逞个人英雄主义,炫耀武力和才智,妄图纯以武力得天下。毛主席诗言“不可沽名学霸王”,一手好牌非出四个二带俩王,死前还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第七十六篇《秦楚之际月表》,概括了秦楚之际风云变幻得形势。“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暴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陈胜首先起义反秦,项羽灭秦,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室,短短五年,天下三度大变,前所未闻。话说要是项羽不封刘邦为汉王,我现在也不叫汉族。
舜禹都是积累了几十年善行功劳、恩泽百姓,还要看上天的意志,才称一个帝字。商汤、周武王建立商周二朝前,早已经过了十几代先辈的积累,都是官N代+富N代,才能建立王朝一统。秦从襄公开始兴起,有幸赶上了文、穆、献、孝几代都是好诸侯励精图治,之后又发育了一百多年,才能统一六国。无论是虞(舜)夏(禹)商周凭德行统一天下,还是秦凭武力统一天下,都耗费了漫长积累,可见其难。秦始皇为长治久安,未封诸侯,熔天下兵器,也没成功。想刘邦这样从平民一下子统一天下建立王朝的,一定是上天的安排。司马迁接连感叹“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其后两千多年,像刘邦这样没有背景从平民一下子到帝王的,也就只有朱元璋一人。
第七十七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这篇是司马迁为汉初封侯兴衰所作年表的序言。自古人臣的功劳有五等,第一等为勋,须凭德行建基业、安天下;二等为劳,须凭进言献策;三等为功,须凭出力;四等为阀,须凭履职尽责;五等为阅,须熬资历。古时分封的诸侯有能从尧舜禹时代到夏商,传承千年的,周初封的诸侯也能传几百年。汉初封的诸侯,子孙骄傲自满,没过几代就废了,我仔细考察了汉初诸侯的兴衰,做了这个表。
第七十八篇《孔子世家赞》,全文仅113字。“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开篇便是这样的评价。天下那么多君王和道德才能出众的人,死后很快就销声匿迹,孔子作为普通百姓(相对而言),能让其言论影响后世这么深而久远,可谓至圣!
第七十九篇《外戚世家序》,论证外戚后妃干政的影响,但因所处时代原因语焉不详,司马迁死后百余年,西汉因外戚而亡。古之帝王立业,很多都少不了外戚的帮助。夏朝兴起时有涂山氏女,但夏桀亡国却因妺喜;商朝兴起时有娀氏女,亡国时有妲己;周朝兴起时有姜原(后稷之母)和大任(文王之母),亡国时有褒姒。后面就不记了,吞吞吐吐说的不太相关,前面的暗示就比较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