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年龄分布及原因

疫情过后,国家允许临时占道经营,各地纷纷放开了地摊经济活跃并释放了经济活力。专家表示,放开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也能够满足民众消费的需求,同时活跃市场,刺激经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给消费者带来多层次的便利。

为了更深入了解神秘的地摊经济,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成立了地摊经济调研组,于2020年8月2日傍晚,来到了位于兰考县健康路的兰阳湖夜市,面向各年龄的摊主,调研关于地摊经济中年龄分布的情况及原因。


(图1为兰阳湖夜市的入口灯牌)

夜未至,灯已亮。在流光溢彩的花灯间,调研员们看到这里烤冷面、串串香、铁板烧各种烧烤、小吃应有尽有……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和小吃摊相间交错的,还有多位摊主卖杂货,有卖头绳的、卖饰品的、卖袜子的、卖气球的、手机贴膜……在一个卖饰品的地摊前,有三四个女孩正在挑选耳饰,摊主是一位年轻姑娘,调研员和她随便聊了起来。“我是大二的学生,今年因为疫情放假这么久,早在家待不住了。我就和我朋友商量着,出来摆个小摊儿,挣点儿零花钱。诺,对面那个卖大肠发圈的就是我朋友”。


  (图2为某大学生的摊位)

调研员们观察到,有不少卖饰品的摊主都是年轻的女孩子,经询问,大多都是大学生创业,赚些外快。其中甚至还有18岁的刚高考完的学生。她们大多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并不打算真正挣很多钱。

天色渐黑。调研员们被一辆卖饮料的房车吸引。这样的房车摊位比在地上直接摆的成本要高一些,摊主也是一位年轻的女士,不过很显然不是学生了。


(图3为卖饮料的和做美甲的年轻女士)

类似的还有不远处美甲的,这些摊位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摊主一般是一些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比起卖饮料,卖衣服的成本应该更高。那他们会入不敷出吗?经调研员询问了几位卖衣服的摊主,才得知他们都有自己的服装店,只是晚上逛服装店的人少,不如拿部分衣服出来摆摊卖的多。

卖衣服的也基本都是年轻的或中年的女士,那摆地摊儿的就没有男士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纵观整个夜市,还是小吃的天下。串串香、铁板烧,还有卖臭豆腐的,像这些制作环境比较恶劣、制作过程有些费力的摊位,总有男士的身影。经调研员们观察,他们多是四五十岁的不惑之年的男士或女士。他们能吃苦,有力气,却因年龄限制不能进工厂或上工地上干太累的活。而这时,摆个摊儿,他们还能用自己的劳动与汗水来换取金钱。


(图四为做小吃的大爷大妈)

调研员们发现,有不少老人也在摆摊。其实,老人摆地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一种谋生手段,或者是退休后再就业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黑夜已至,这里却灯火通明。但调研到此时已接近尾声。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卖饰品、化妆品、冷饮等的这些年轻的小姑娘占三成左右,卖小吃的大爷大妈们占五成左右,还有一成是老年人摆摊,一成比较例外。年龄分布的具体原因上文已提过,此处就不再赘述。     

    探索地摊经济的秘密,了解其年龄分布的原因。安阳工学院本次组织的关于地摊经济的三下乡活动 ,让调研员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地摊经济的“烟火气息” ,了解到了疫情过后 ,中国经济的复苏能力。地摊经济以其独有的低成本,低风险,吸引了大学生“创业”,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活力,又为因疫情在家的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实乃一举多得之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