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完了《腾讯传》一书。本书很多地方可以做笔记,引发思考。
本文抽取该书一个小片段中的小细节,由此展开。
吴晓波: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流量的公司,腾讯在微信的爆发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或者说,离开腾讯,微信还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张小龙:腾讯包括我们自己,对流量的运用一直都比较谨慎,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微信刚上线的时候,一直到 5 月版本发布前,我在自己的 QQ 邮箱里都没有去推广高。我们当时觉得,你自己没有体现出自生长的能力,那么做推广其实收获是不大的,你达到 100 万用户就是 100 万用户,它不会病毒式扩张。一个产品的流行要看用户口碑,看用户口碑自发增长的分界线,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界限,推广就没有意义。当战略性拐点出现的时候,腾讯的能量就发挥出来了,7 月以后,无线部分对微信进行了强势的推广,手机 QQ 等产品成为巨大的流量导入来源。
「你自己没有体现出自生长的能力,那么做推广其实收获是不大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对产品用户增长的推动有法则式的指导意义。
我本人常用的是「自增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自生长」这个说法,算是等同于「自增长」。两个词字面上很好理解,我认为内涵一样,只是角度、主体有所区别。
「自增长」本身非常好理解,但用于实际指导,很多人却没有这个概念。典型场景的就是:对于何时启动推广,没有判断标准,甚至停留在「也许可能大概」的模糊感知阶段。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说辞来为自己的行为做支持。
举三种是最为典型的。「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效果好坏」、「别人都在投放,我们要抓紧跟上」以及「在测试中不断提升优化改进」。结果往往是,资源(钱、物、精力、时间)消耗了,增长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或者是增长不可持续的。
关键点就是没有做到自增长。自增长是一种趋势,内因决定了自增长。产品是个池子,用户是水。流出的水比流入的水要大,池子迟早干涸的。当你借助推广这个扩大器,更本质的是相当于复制了池子和流水——好的变成一个更大的好,坏的变成一个更大的坏。
在工作中,我对于很多推广的尝试,一开始就毙掉——大多是基于能否自增长。
当然,还有一些出于某些目的,比如把市场做的更恶劣,降维排挤竞争对手的做法,不在常规推广判断之列,也就不适合用自增长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