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13
因昨日參加劉老師讀書會,關於父親話題的所觸而寫。
當談到父親時,你會想起什麼?答案應該最常被父愛如山備註上吧。曾經,我所理解的父愛就該是如此,為家責任擔當、默默付出和不善表達的情感。当伴隨着經歷的成長,遇到的人多了,聽到的生命故事豐富了。才漸漸明白原來父親的形象可能有千百種,有美好的形象,也有悲痛的形象。當放下父親這個標籤時,我對在我生命中重要的這個男人認識又有多少?
我的父親在兄弟中排行第二,爷爷在他11岁时过世,在本属孩子的年纪里分担起奶奶养家的责任。长辈都说父親的性格最像爺爺,有責任和重兄弟情誼是我聽到對父親最多的評價。小時候只要父親在家,小朋友都不太敢来我家,因為父親看起來很兇。但也是這個“很兇”的父親,在親戚有事時,常常第一個幫忙,常掛嘴邊的是“家和萬事興”。
因為父親長期在外跑船的工作原因,我在獨自和媽媽一起生活的時間裡,心裡總有一塊不安全感,在無數個期待父親回來的夜晚,父親就被我築成了如山般的英雄形象。而說來好玩,對這位自己心裡的英雄,卻只可遠盼而不可近處,媽媽常說我們倆無法正常溝通5分鐘。是太相似的火爆性格,也是我這女兒完全無法接受父親的任何質疑,哪怕一點點。但索性,我們也是聚少離多,也沒有更多機會衝突。
大學那年,父親工作的船隻意外沉船,他帶著僅有的氣力,在安排完其他船員後,最後一個被救上。而整件事情他和母親都瞞著我,當從國外的堂弟那裡聽到時,我心裡有擔心,更有憤怒,我似乎被父親有意的安排在被呵護的孩子角色太久了。再後來,當我和父親一起看當時的沉船被救新聞時,我依稀能感受到父親對過程細節感受的清晰記憶。但也正是這之後,父親結束了他的跑船生涯,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真實的相處在一起。也許是中年失去事業成就寄託,父親變得更為頑固和火爆。就此,我和父親的的父女戰就開始頻繁上演了。
我感謝這樣的機會,讓我得以從心了解我的父親,讓他從英雄回歸平凡的真實。更重要的是了解父親本應該被看到的脆弱和無助。作為女兒,我曾經試圖扮演可以維持這個家庭變得更好的角色,為父親經濟和社會尊嚴上解憂。但我也慢慢明白我只能做我能做的,無法為此過分越界。我需要學習清晰了解逃避承擔家庭責任和不過分越界的區別,以免自己過分愧疚;我也需學習了解父親的經歷,從而才能接納他那些看起來不可愛那面。
想起目送裡龍應台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親愛的朋友,當討論父親時,你又想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