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厚重历史中得到的(1)

静下心来慢慢翻阅,所读终有所得。

看这本书的序言,历史是什么?当年明月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历史可以很精彩,但我又想,精彩的历史,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他脱离了曾经的那些残台断瓦和古庙荒冢,他也不再是发黄的书本,也不再是一句话说完一个人的一生。那这种生动的、精彩的历史,它的作用,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带着这种疑惑,我开始读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是某年某人某事,却像是展开了一幅鲜活的画卷,画中的人嬉笑怒骂,画外的我看得出神。有朱棣,有姚广孝,有王守仁……这个作者,用现代语言来讲述他们的一生。这些鲜活的人构成历史,他们的一生与之纠缠,在我看来,倒分不清这以史为鉴到底看的是人还是那段故事。在今人眼中,不过轮回一瞥的夏蝉冬雪,是他们的人生啊。

我们似乎惯会用单薄的记录来评判一个人是黑是白,是好是坏。可一生是波澜壮阔又或是平平无奇,要评判是非黑白哪有那么容易。从某些方面来说,历史是片面的,甚至是偏颇的,但是,即使有人对历史嗤之以鼻,我们都不能否认总有人前仆后继,坚持用隐晦的话语留下真相的踪迹。我觉得我们看到的除了气势磅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也应该有潜藏在黑影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叹息。

在打辩论的时候,我感慨最深的是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一个情境中是对的,在对抗的情境中却是错的。在历史中好像也是一样的,对的和错的,在他们人生中纠缠,好的和坏的,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就拿这本书中的一个人物来说,一般情况下,有个官员受贿,我们叫他贪官污吏,我们甚至咒他骂他;一个人忠君爱国,保为疆土,我们说他是好官,我们敬他爱他。可我们还不清楚吗?一生纯粹是多么难得。当二者合二为一,我们竟是无法评价。我说的,是戚继光。是那个“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英雄,可是他军队的俸禄粮草一切花销,却要他受贿才能负担。他确实受贿赂了,可是他把这些得来的钱全用于保卫他的国家。他不是一个坏人,他为官却不是清正廉洁。

这正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啊!让我们苦思冥想,让我们反复琢磨,最终得到不一样的却最认同的答案。历史还有一种奇妙,像薛定谔的猫。官方史书就一定对吗?在多种对比之下,我们也曾发现史书也有漏洞和破绽。真亦假时假亦真,当年真相已成一抔黄土,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想做皇帝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合法”,认高皇后做母,剥夺了自己母亲有拥儿子的权利。当年明月有一句话这样写:“在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后平凡的死去。”她永远不能和其他人一样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也永远无法告诉所有人,那是她的孩子。或许其中还有曲折,但那些故事早就真假难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