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看到“挣脱”两个字时,大脑里中出现的“妈妈怎么会不好”的念头,然后会自动把这个念头屏蔽掉,不去触碰这个话题。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意识不到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挣脱母爱的束缚》这本书,来正视母爱,走出负面情绪,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著有《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等。
作者在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并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是一本心理学的自助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得到一本武功秘籍那样,我们需要一边读,一边体会,一边练习,需要时间帮我们走出这些负面情绪。
1、首先需要澄清下:
我们不是来改变你和母亲的关系,而是一起来反思和母亲的关系,消除不利的影响,走出对你的限制,更自由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孝,也是母亲最愿意看到的:你是如此幸福的生活着。
2、本书列出了15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也许你会好奇:“我和母亲到底是哪种关系呢?”
其实,这些类型之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你们的母女关系可能以一种类型为主,又混合其它的几种类型,在我们这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会逐渐演变、更替。
虽说现在一直在说男女平等,但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一直在影响着很多人。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视剧《欢乐颂》,里面的“樊大姐”,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母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母亲一直非常宠溺儿子,却一直打压着“樊大姐”。
现实中也有很多的妈妈属于“扶弟魔”,姐姐什么好吃的都要先让着弟弟不说,就算姐姐成绩很好,初中毕业也只能去上中专,因为要让弟弟读高中上大学;姐姐毕业工作了,收入除了孝敬父母,还得留一部分给弟弟;姐姐结婚时父母要的彩礼是留着给弟弟结婚用的;弟弟买房子姐姐也要出一部分;弟弟的孩子吃什么奶粉,办什么游泳卡,这些也得要姐姐管……
我有个同事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她告诉我,她曾很羡慕那些可以自由支配收入的小同事,在这样家庭的影响下,同事凡事都亲力亲为,过度的牺牲自己来成全家人。结婚后她不想回娘家,回去了也没人心疼她。产后她陷入抑郁,痛苦得她一直自己以泪洗面。
三年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慢慢地走出来。
3、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去理解和描述问题,小篇幅的提建议。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更深刻、持久的理解,承载、消化和穿越这些负面情绪和痛苦,实现更好的成长。
我们一起读这本书,一起打开这些负面情绪,让我们一起自由地体验、观察和反思任何负面情绪,这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基础。
写在最后:有的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也不愿意指责母亲。殊不知,子女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就是获得幸福。
我们可以学会自我同情,自我认同,真正开始自爱,坦然做真实的自己;满怀感激地与母亲保持距离,不再期待母亲的改变,更无须与母亲决裂。
让我们一起正视母爱,实现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