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互联网公司Hulu全球副总裁诸葛越分享了她对“见识”的定义,她说,见识可以拆成“见”和“识”两个部分。
见识首先是“见”,要多见,见得广。“见”包括你的所有阅历,可以是亲身体验,也可以是读书。你需要不断拓宽视野,让自己可以看见更多的世界。
“识”指的是想得深刻,有自己的见解。想成为有识之人。需要常年坚持思考,对很多问题和现象不断反思,这样才会对行业、对社会现象、对人性有深度的理解。
总的来说,“见”是对外部信息的吸收,“识”是一个人的内在思考,这两点相辅相成。
相比较来说,成为有“识”之人更难。见过很多事情,经历过很多事情,都不能称作是有“识”之人。
感:
这样对“见识”的拆分解读很有启发性,一看就吸引了我。
想要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不仅要多看,还要多想。
思:
“见识”,也就是“见”与“识”,“见”就是看见,“识”就是思考,光是“见”了很多东西,但没有动脑去思考,也不会变成有“识”之人。
按照这种拆分法,“阅读”也可以拆分成“阅”与“读”。
“阅”就是看,就是输入,具体到一本书,也就是通过浏览大致了解这本书想要传达给你什么,获取一些资讯。
“读”就是读取,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也就是对获得的资讯进行思考,需要去细细品味这本书。
“阅”与“读”和“见”与“识”是可以相互对应的,“阅”和“见”相当于「五度阅读」中的快速阅读,通过快速阅读,我们可以短时间扩宽视野,看见更多的世界。“读”和“识”可以相当于「五度阅读」中的深度阅读,“见”到的东西,通过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才会转化成“识”。
也可以说是“泛读”和“精读”的区别,“泛读”可以让我们看见更多,“精读”可以让我们思考深刻。
行:
「见感思行」就是一个能够帮助你培养“见识”的思考框架。
在快速阅读的时候,你可以短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就是「见」的部分。
然后通过「感」、「思」、「行」,你可以对「见」的部分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思考。
如果你在一个主题上长期去「见」,然后「感」、「思」、「行」,比如在一个主题上持续输出1000张「见感思行」卡片,想不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都难。
这是我在「写作系统特训营」挑战日更1000天的第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