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己亥年元宵节,想写点什么,思量许久,还是算了,仍然决定贴出旧作:一篇小散文《元宵之叹息》、词一阙《未已元宵》以示纪念和庆贺。说欢度,其实有些牵强,更多的仍旧是回忆,怀念和感叹罢了……。
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年节匆匆,吾心惶惶!
不管怎样叹息,还需笑对人生与生活,那怕有些许快乐,我们都不应拒绝,当然,还应倍加珍惜!
祝所有朋友已亥元宵佳节合家欢乐!
[调皮][握手][抱拳]
小散文:《元宵之叹息 》
作者\夜雨一江
今天是壬辰尤年元宵节,俗话说:一年一度闹元宵,千门万户乐陶陶。
元宵节的“元”当然是指上元,宵指晚上。是说,这个节日与除夕、中秋节一样,也是一个以夜间活动为特色的节日。而夜间的节俗活动主要是放灯、观灯,所以这个节日也叫灯节、灯夕。
昨天,小外孙女和外婆去了小区边上的菜场,我却落得有点空儿,上网斗了一阵地主。 没多久,她俩回来了,门钤响起,开门后,只见小外孙女手中高举着一个漂亮的小灯笼对我说:好看吧,是外婆才给我买的!
望着她那欢喜的小脸蛋,我知道她是特别的开心,再一问外婆,她说花了30元钱从地摊上买的。
我仔细看了看这小灯笼,虽然不是手工做的,但很是精致,造形美观,色彩和谐,关键还在灯蛾中配有音乐,这小小的灯笼,竟是声光电的高科技产品。
这让我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儿时的我,每到正月十五,就早早盼着父亲给我们做灯笼的往事。
那时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灯笼。山乡的毛竹多,山前屋后的竹林很是蔚然,因此,做灯笼架子的主要材料就不用犯愁了。再从供销社买回几张普通的白纸,记得,那时才是5分钱一张,纸很薄很白,透光特好。
那时,我总拿个小櫈子,坐在父亲身边,不眨眼的瞅着他用那抄田耙地,布满老茧的双手,削竹破篾,捆绑贴纸的专注神情。往往做一只灯笼,得花大半天的时间。
灯笼做好后,放在堂屋的一个檐下挂几天等它干透。
元宵夜,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小心的点亮腊烛,提着它跑向村中的稻场上,在那儿互相展示,尽情追逐。
哎呀,时至当今,社会发展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有提高,但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不只是她们,还有成年人,元宵的浪漫和快乐究竟在那里。
我还是格外留恋从书卷中所描绘出的古风老韵,那才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元宵节。
古往今来,元宵节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又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传统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如今已慢慢消褪,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仅存吃元宵汤圆为最深的记忆了。
灯火阑珊,烛影迷蒙,月上柳梢头。元宵夜,今夕在,大人小孩该何度?
2012,2,6日于上海绿城
词一首:【未已元宵】
作者:夜雨一江
感谢春风,吹散柳梢残雪。欲雨还晴,又到元宵灯节。箫鼓向晚,沪市花影新月。一声声,颂泱泱故国。
莫负今夜,阑珊风流尽说。万紫千红,有游人寻觅,萧郎歌箔。摒弃几许愁郁。青山依旧,豪放不羁。
2015.3.5日于上海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