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文明使者 共绘友谊新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青年汉学家重要精神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深情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这封回信言辞恳切、意蕴深远,不仅是对61名青年汉学家的巨大鼓舞,更是对所有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人士的殷切期望,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理解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深刻阐明了汉学研究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信中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一论断精准把握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性贡献。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积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跨越时空界限,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滋养。今天,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汉学研究不再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知识桥梁和情感纽带。青年汉学家们热爱中文、钻研中国文化,正是这种桥梁最活跃的构件。习近平总书记赞赏他们“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这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担当的期许。

“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回信赋予青年汉学家的光荣使命。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当今世界,如何超越偏见与误解,呈现一个发展中的、复杂而丰富的真实中国,至关重要。青年汉学家们具备语言优势、学术素养和跨文化视角,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真诚的讲述,能够将中国的历史传统、当代实践与发展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这种介绍,不是简单的宣传,而是基于学术严谨性的阐释;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充满互动性的文明对话。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消除隔阂,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应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回信精神?

一是要深耕内容,提供丰厚土壤。 我们要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学术资源和文化交流项目,为国内外汉学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丰富、准确、鲜活的素材。无论是支持优秀典籍的翻译出版,还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或是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坛,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汉学研究与传播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文明互鉴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要创新传播,拓展交流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语态,助力汉学知识和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鼓励和支持青年汉学家、文化使者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线上讲座等形式,与全球网友互动,让深邃的中华文化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的方式触达人心。同时,要维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为理性、建设性的文明对话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要搭建桥梁,促进民心相通。 我们要积极扮演好“连接器”的角色,主动为中外青年学者、艺术家、社会各界人士创造交流机会。通过开展青年访学、联合研究、文化节庆等活动,促进面对面的沟通与心贴心的理解,让更多国际友人像这些青年汉学家一样,亲身感受中国的魅力,自愿成为传播友谊的使者。

风好正是扬帆时。随着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临近,中外文化交流将迎来新的高潮。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与青年汉学家以及所有关心中外友好事业的人们一道,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桥,携手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共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