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曳,月色初斜,居住在山脚下,面对皎洁明月在夜空中冉冉升起,思绪接千载,不由想起了距今千年的古代文人们,也曾共赏一轮月,也曾在夜晚燃起绵延不绝的情思。当夕霞隐没于天际,夜的大氅把大地遮裹,暗夜便悄然登场了。人们在夜间进行恣肆灿烂的夜间活动,村妇夜织、少女夜舂、家庭夜宴、朋友夜集、夜中幽会、挑灯夜读、邀友夜奕……。夜晚,作为白昼的延续,丰富、革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绍兴元年,抗金名将岳飞在驻军舒州时,游历池州翠微亭。诗人一生转战沙场,戎马倥偬,征尘满衣,终于有一天可以忙里偷闲,游春赏花。当他登上翠微亭,纵目观赏为之战斗的祖国美丽山河时,不禁陶醉其中,流连忘返。长年累月为国事奔忙,风尘仆仆的疲惫,在自然山川面前荡然无存。
诗人置身其中,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只一意陶醉在明媚的春色里,满目极力捕捉秀丽娇媚的山水,无奈祖国风光过于美妙、迷人,诗人竟久久停滞,看得呆痴。直到入夜时分,马蹄的催促惊动了陶醉的诗人,使其在一瞬间又想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山河破碎,战火四起,朝堂之上官场污浊腐朽,有识之士不能人尽其用,身为将帅、军人,又怎能不时刻心系祖国安危,不如趁月色催马而归。
(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元丰七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已有五载有余,在一个初春的晚上,诗人苏轼面对春光浮动,春色撩人的景象,细腻地发现乳白色的月光,照在庭院,移过回廊,轻轻地洒在海棠花上。
月光照耀下,海棠在微风的吹拂下,花朵闪烁不定。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诗人仿佛善解人意的少女,联想到海棠花只能在孤寂幽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于是点上高大的蜡烛来陪伴着她。不让海棠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绽放的花儿,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中。
在月色如银的暗夜里,庭院里只剩下东坡与海棠,诗人的思绪大概已飘得很远,身处江湖之僻远,纵然昼夜关心朝堂政事,怕也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有满腔才能、理想,却不得君王恩宠。月光不偏不倚地倚照了几千年,人人得以沐浴光辉,可夜晚的情致也不尽相同,难以用语言曲尽其妙。
(三)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黄巢兵乱之时,诗人韦庄应时任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宝之邀,赴夜宴。诗人在进入中堂以后看到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要娇美。整个大厅歌声鼎沸,花香四溢。
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的慨叹,神话中的仙境,也无非是“人间富贵家”这样的情景吧?
沈德潜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酒阑人散,月已半斜,诗人徘徊在扬子江头,西望长安,悲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破碎,人何以堪。在月色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的情绪瞬间全涌现了出来,富贵人家沉迷声色,夜以继日,穷奢极欲,如同周宝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也不过是整日沉湎酒色,夜晚,成了掩盖欲望的包容场。而黄巢起义军已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拥兵自重,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在暗夜降临时沉沉睡去,所有感触,不过化为一个“愁”字罢了!
漫长的夜里,有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心系故国山川;有人奢靡淫乱,骄纵成风;有人童心勃发,欣喜异常;有人垂泪对宫娥,无语凝噎。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言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人不知不觉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地里。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