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开放式的环境,还是绝好的咖啡品尝体验,甚至是有设计感的装潢,都让咖啡馆独立于其他实体店,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商业兼具的风景线。
如此有情调又小资,让很多人心向往之,梦想开一间自己的咖啡馆。学习咖啡制作,阅读咖啡的书籍,这些逐渐变成一股新潮流弥漫开来。100个人当中有99个人梦想开一家咖啡馆,能实现梦想的却寥寥可数。咖啡文化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情愫牵引着这么多人呢?首先,你得了解咖啡文化。
对于非咖啡研究爱好者来说,咖啡虽然香味独特,口感丰富,但终归只是一种大众化饮品,更重要的是咖啡承载着社交沟通的角色。正是因为咖啡,才把人们都拉到了一起。如今很多人碰面聊天、谈生意、交流想法、或者举办小型读书活动,都会把地点选在咖啡馆。此前还有句调侃咖啡馆的话,说:
如果在星巴克坐一下午,你可以收集到200个创业想法。
其实,这种类似的功能早在17世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和咖啡一样,咖啡馆也是从阿拉伯地区引入的。英格兰第一家咖啡馆在17世纪50年代开在了牛津,之后的几年内,数百家如雨后春笋般开在了各个城市。那时的咖啡馆就是当时的社交网站。
人们到咖啡馆并不仅仅是为了喝咖啡,还是为了阅读、讨论最新出版的小册子和报纸,甚至打听小道消息。有的咖啡馆还会专门举行针对某些话题的讨论,如科学、政治、文学、航运。客人们一家一家地换,跟着信息他们一圈一圈地传。据称,从拿破仑、卢梭、俾斯麦、马克思,再到叔本华、毕加索、萨特、卡莱尔等等,创造历史的和描写历史的,几乎都泡过几天或者几十年咖啡馆。
由此看来,咖啡所承载的社交功能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其形式虽发生了变化,但内在的精神却始终保持着。也许,这就是咖啡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吧。那些梦想着开间咖啡馆的人,大抵也曾幻想过自己能够每天沉醉在咖啡香中,听着南来北往的客人诉说着各种故事,多少人生尽在一间小小咖啡馆。
而对于咖啡狂人来说,这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或者只能算作表面现象。咖啡文化的魅力的核心依旧立足于咖啡本身。对其味蕾的极致追求,以及制作手法的细腻和严谨,无一不在考验着咖啡师的功力。不管是虹吸壶,意式咖啡机,还是滴漏壶,摩卡壶,如果咖啡师稍有疏忽,咖啡的味道就会发生改变,所做出来的成果就不能称作完美。
曾听过有位咖啡师朋友感慨,以前认为做咖啡很简单,但是深入进去才发现,咖啡是个无底洞。仅说烘焙,多少人都是花了半辈子去研究,更何况吃透整体了。这绝非是一朝一夕,或者看几本书就能完全理解的。
表面上看,他们只是在筛选着世界各地的豆子,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演绎出不同的咖啡味道。但背后考验的却是一个人做事的耐力和悟性。咖啡工作单一无聊,但却需要时刻保持严谨和认真。做毁一杯咖啡浪费的不仅是客人的时间,也是对职业的亵渎。所以他们要有着修行一般的心态去对待咖啡制作,并时刻准备对抗孤独和寂寞。
因为更多时候,咖啡馆没有人声鼎沸和文化活动,而是一二人的冷清和生存下去的挑战。
当他们低头研磨咖啡豆,亦或是沿着滤纸倒水时,稳健而又小心翼翼,呼吸的速度都似乎变慢了。这样的场景好像也能让周围的时间慢下来,然后在你还未品尝到咖啡时,你开始注意到一些小细节,比如干净的木质吧台,陈列有序的器具,考究的家具,甚至灯光,甚至气味。这些外在的设计其实反映的都是咖啡馆主人的气质。
很多人喜欢咖啡馆的小资情调,也渴望自己去设计。但有一点不得不说,有沉淀才有故事,展示出来的物件和摆设也就有了灵魂和人情味。那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抄袭的。
这样说来,其实一家有实力的咖啡馆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许多。如果你能做到以上所有,开间咖啡馆没有问题。但如果不确认的话,还是好好做一名忠实的客人吧,好好享受才是生活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