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实反映孩子情绪
当孩在孩子生气、愤怒、抱怨、不满时,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但情况往往是父母说了后,孩子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对抗。
父母该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在孩子情绪不好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才听得进去。
两个小朋友在公园的沙地里玩。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6岁的小利跑到沙地外的妈妈身边,满脸通红地对妈妈说:“西西把我搭的沙子城堡踩坏了。”
妈妈同情地说:“哦——,那你一定非常生气了。”
“我是很生气。”小利转过身,继续回去玩了。
小李妈妈并没有责怪小利为什么不向西西提出来,也没有讲大道理说小利要让着西西,而是一句话真实反映孩子内心的情绪,完全平息了孩子当时的愤怒情绪。
9岁的卫卫不愿去看牙医,一直在家里闹情绪挑衅家里人,姐姐说:“卫卫,长大点!别还像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卫卫听了更生气了,这是,他们的妈妈对卫卫姐姐说:“卫卫今天很烦,他担心去看牙医,我们要理解他。”
就好像变魔法一样,一听妈妈的话,卫卫马上安静下来,他去看了牙医,没有再抱怨。
妈妈的回答是对卫卫的共情,她充分体谅卫卫烦躁的心情,而没有批评他的行为,这使得卫卫感到被理解,心情一下子得到了放松,因此也就不再生气了。
02 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场景一:小汤正在玩木琴,音锤被卡住了,发不出声音,小汤生气地哭起来。
妈妈警告他:“你不能因为这件小事大哭大闹,不要哭了,不然今天再也不能玩游戏了。”
小汤听后,哭得更响了,于是他的妈妈拿走了玩具,这下,小汤闹腾得更厉害了。
场景二:小汤在幼儿园,同样也遇到了玩具坏了的情况,他也哭了起来。
老师对他说:“你哭是因为玩具坏了,我们来修好它,就可以继续玩了。”小汤的哭声停止了。
小汤妈妈用的方法是责备和威胁,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更多的气愤和憎恨。而老师则是指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3岁的贾贾答应给家里洗车,但是他忘记了。
爸爸说:“儿子,这车需要洗洗,特别是车顶和车门,你什么时候能洗?”贾贾:“我今晚洗,爸爸。”
贾贾的爸爸并没有批评,而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并提醒,这让贾贾完成了他答应做的事,而不会对爸爸以及洗车这事不满。
试想一下,如果爸爸批评了贾贾,“你居然连自己答应做的事,都没有做到!你只想玩,你以后要是工作了,连一天都干不好!”贾贾的反应会怎样呢?
关键就是父母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父母只要做到两步,先真实反应孩子的情绪,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在批评孩子时,父母是在评价孩子,而指导孩子时,父母站在孩子立场,体验到孩子的情况并给出孩子解决问题的建议。
想象一下,你正开着车,和爱人在一起。这时你转错了一个弯,如果爱人说:“为什么转错了?你没看见路标吗?刚才那里有一个很大的路标,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见。”
爱人这么说有用吗?那时候,你会感到爱意绵绵吗?你会不会对自己说,我要提高我的驾驶技术和阅读能力,因为我要取悦我的爱人?或者你打算和颜悦色地回应吗?
爱人怎样才是合适的?一声充满同情地叹息:“哦,亲爱的,多失望啊!”或者简单一个提示:“前面3公里处有一个出口,那里可以转回去。”
03 语言的力量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是对安全感的渴望。
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想孩子传递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和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同身受。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做出回应。
小颜放学到家后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爸爸,她的朋友在人行道上被一个男孩子推到挤满雨水的路沟里了。
爸爸没有追问事情详细经过,也没有责怪他们不小心,他就女儿的感受回答:“这件事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一定对那个推人的男孩很生气吧?”
小颜深有感触:“是的!”。爸爸继续说:“你担心也会这样对待你吗?”小颜斩钉截铁地说:“让他们试试!我会把他们一起拖下水!”她想象着那个画面,然后大笑起来。
这段谈话以开心结束,它原本可能会变成一场如何帮助小颜自卫的、毫无用处的、冗长的说教。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不同的语言沟通,决定你与你孩子的关系,是互相的还是对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