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失约与今日的醒悟,一场内疚给我的礼物

昨夜十点,我推开家门,客厅只留下一盏暖黄色的夜灯。女儿躺在床上还在等我归来,睡意朦胧却因等妈妈归来而辗转反侧。怀里还抱着我们上次一起看电影时盖的小毯子。我的心突然被揪紧了——我们约定好的电影之夜,因为我一时的兴致盎然而化为了泡影。

事情的起因再简单不过。临近中午,码字正在心流,看着窗外阴沉的天色,突然萌生出想去山间走走的念头。

一个电话,三五好友,原本计划的山间行不知怎的就变成了一场喧闹的聚会。在推杯换盏、笑语喧哗中,我完全忘记了家中那个期待与我共度夜晚的小人儿。


躺在床上,我辗转反侧。凌晨四点多点,突然醒来,坐在窗前任由内疚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朦胧的晨光中,我不仅想起了对女儿的失信,更想起了对自己的背叛——说好的节制饮食、计划中的写作、立下的锻炼目标,全都在那个下午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清晨,当女儿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卧室,我迫不及待地道出了心中的歉意:“宝贝,妈妈昨天没陪你,真的很对不起。”

没想到她轻松地说:“没关系呀,我们可以今天再看电影。”

我仍然无法释怀:“可是妈妈答应你的事没有做到...”

女儿眨着明亮的眼睛,突然灵机一动:“那你给我买新衣服作为补偿吧!”

我怔住了。原来错误是可以弥补的?

在我非黑即白的认知里,失信就该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不被原谅。


更让我惊讶的是接下来女儿的话:“你也需要和朋友玩啊,你开心,我也为你高兴。”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将自己囚禁在“完美母亲”的期待里,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个需要社交、需要放松的最最普通的一个人。

为什么明明已经获得原谅,我内心的不安却仍未平息?我细细梳理这种情绪,突然明白:表面是对女儿的亏欠,深处却是与自己的失约。

我想起彭于晏曾经分享的感悟:“我答应自己练习40分钟,我做到了,这一天我都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源于与自我关系的完整性,来自于对自己言语的尊重和信任。而我,在那个下午连续打破了对自己的多个承诺:写作计划、健康饮食、锻炼目标......每一次自我失信,都在灵魂深处留下细微的裂痕。


我们总以为是外界的期待和打击压弯了我们的脊梁,实则最沉重的,是自己许下却未兑现的诺言。

每个被拖延的目标、每个被妥协的原则、每个被降低的标准,都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对自己的信任。

这种自我信任的流失,比任何外界评价都更能动摇我们的根基。

当我们无法信任自己,世界便成了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战场;当我们对自己守信,整个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且会来助力我们达成自己的目标。


在深思中,我找到了重建自我信任的路径:

首先是与自我达成真诚的和解。我需要承认精力的局限,不再设定那些注定失败的目标。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对自我真实的理解和尊重。就像那个想爬山的午后,我完全可以选择短途徒步,而不是完全放弃原定的写作计划。

其次是将宏大愿景分解为日常可践行的微小承诺。不是“我要成为作家”,而是“我今天要写三百字”;不是“我要减肥二十斤”,而是“我今晚选择健康饮食”。每一个微小承诺的兑现,都是对自我信任的一次修复。

最重要的是学会在守约后给予自己肯定。我们太擅长自我批评,却吝于自我鼓励。每一次守约,哪怕再微小,都值得一场内心的欢呼。就像女儿用“买新衣服”来化解内疚,我也可以用一杯喜欢的茶、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来奖赏守约的自己。

那个清晨,我看着女儿纯净明亮的眼睛,听着女儿善解人间的话语,突然明白:我需要的不只是她的原谅,更是与自己的和解。内疚是一面镜子,既照见对他人的亏欠,更映出与自己失约的痕迹。而修复这些痕迹,或许是成长最深刻的功课。

现在的我学会了与自已对话:“是的,我今天想去玩耍,那么我就调整计划,而不是完全放弃”。给自己弹性空间,同时保持对核心承诺的坚守。如果想去见朋友,我会提前完成当天的写作量;如果想吃美食,我会增加相应的运动时间。

生命就是不断拆解情绪、实现自我和解的过程。每一个信守对自己承诺的日子,都是在重建自我信任的基石。在这条路上,我们最终学会的,是如何做自己最可靠的朋友和最智慧的引导者。


傍晚时分,我和女儿相拥在沙发上,桌上放着我俩都喜欢吃的卤串,屏幕上放映着我们选择的电影。她偶尔抬头对我微笑,那一刻,我明白: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见一个不断成长、勇于面对自身不完美的母亲。而最好的自我成长,就是学会在失信与守约间,找到那个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