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谢闵玉同学又分享给我《混沌大学》的七天体验时间,让我可以完成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课程。课程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乔布斯的三大思维模型,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将分三次总结,这是第一部分 - 产品优先。
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公司哪方面的成长,是产品的进步与创新,是销售业绩的增长,还是财务与资本状况的改善?作为一个普通员工,该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的关注点与发展方向。作为一个领导者,该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管理的侧重与时间的分配。
那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这三个问题似乎都很重要,优秀的产品是企业价值的根源,优秀的销售团队帮助企业找到了客户并带来了利润,优秀的财务状况让企业在资本市场受宠,不断提升的股价给公司员工与股东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这样看来,似乎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的破局点在于找到公司价值的第一因。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体现的价值,取决于销售(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等)的业绩,而销售的业绩取决于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所以,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没有前者,后者根本就无法存在!
从“产品”体系的角度,一个公司可谓拥有三种产品:
实体产品,它卖给用户,用价值来衡量,通常由公司的技术、产品和管理团队实现。
销售产品,它卖给客户,用利润来衡量,通常由销售与市场部门实现。
资本产品,它卖给股东,用市值来衡量,通常由财务与资本团队实现。
借用王东岳“递弱代偿”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几个规律:
后者相对前者,对公司市值的影响力更大。出售一部分业务或资产或者短期的销售额增长,往往比产品的升级更能提高股价。
与上一条阴阳相对,后者能够掩盖前者的问题。公司当前欣欣向荣的财务状况与销售业绩,很可能暂时掩盖了产品的创新不足与核心人才的流失等问题,这在垄断型企业中最为明显。
后者相对前者,反脆弱性更低,波动也更大。公司的市值可能因为一些小道消息就大幅波动,销售的业绩也可能因为宏观经济周期而有所波动,只有产品的价值在一次次产品迭代中缓慢变化。
几点结论:
一个经久不衰的公司需要树立“产品至上”的公司文化,而不是被销售业绩与财务状况“绑架”。
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必须懂产品,最好是产品出身,平时工作的重点需要放在产品的价值提升上。
产品是公司的核心,所以创业者需要先思考的是做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开什么样的公司。
公司的核心KPI一定要和产品的价值高度一致,而不是与产品的副产品(比如利润、市场占有率)相一致。
几点启示:
从根本出发的第一性原理是我们创造伟大的基石。
这更加坚定了往产品方向转型的想法。
公司每个季度的QBR Memo,优先看与产品相关的部分。对于Netflix,产品包括内容(Content)与分发(Distribution)两部分。
书单:
《绩效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