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很平凡,宛如沧海一粟,但在我心目中,她是伟大的。
母亲是个苦命人,12岁没了父亲,18岁又没了母亲,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哥哥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来,两兄长相继成家,母亲也由媒人搭桥牵线嫁给了父亲。
那时父亲在外工作,可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家里的所有开销。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只好一边照看我们,一边上地干活挣工分。由于母亲身单力薄,挣不了几个工分,所以,每到年底生产队分粮食,就数我家分的最少。可是,不管日子再难,母亲宁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
曾记得有一次,母亲做好了红薯蒸面条后喊我们吃饭,自己却悄悄躲进了里屋。正长身体的我们看到那软香筋道的蒸面条,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到母亲来吃饭时,已经所剩无几。我们问母亲吃了没有,母亲连说吃了吃了。多年后,母亲告诉我那天因为饭做的不多,她故意躲了起来。我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她说:“不为什么,只因你们是我的孩子。”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句话,诠释了母亲的心声,涵盖了多少母亲的爱意啊。
母亲就这样一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打扫院子,喂鸡,喂猪,做饭,吃完早饭后又匆匆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坐在微弱的灯下给我们做鞋和衣服。尤其在八十年代之后,母亲更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
八十年代初,70多岁的奶奶不慎摔了一跤,腿骨折了,然后就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自然,伺候奶奶的重担就落在瘦弱的母亲的肩上。当时,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包到户,母亲既要侍弄庄稼,又要做家务活,还要照顾卧床的奶奶。可是,瘦小的母亲没有一句怨言,硬是用她那柔弱的脊背扛起了这个家。那时,我在外地读高中,每到周末回家,总是见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为了家人的岁月静好,母亲的身子不再挺拔,原本光滑细嫩的双手长满了老茧,眼角悄悄爬上了皱纹,头上依稀可见一些白发。不知不觉中,母亲老了!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丝伤感。
有一次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踉踉跄跄走进屋里,身子一下子瘫倒在床上,话也不想说,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几天的重活,撑不住了,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看到母亲难受的样子,我心疼地说:“妈,我不上学了,帮您干活吧。”母亲听到这话就责怪我说:“我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只要你用心上学,我累点不算什么。”
母亲的话犹如一剂强心剂,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我扑在学习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不管是校园内昏暗的路灯下,还是幽静的小竹园里,都留下了我拼搏学习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八九年的暑假,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母亲喜不自胜,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微笑,一直荡漾在我的心田里。
可是,生活总是苦乐相伴。谁也没想到,十一年后等待母亲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二零零零年七月底,我的弟弟不幸意外身亡,母亲哭得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人生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那些幽暗的日子里,母亲天天泡在泪水里,她吃不下饭,更不愿见人,很久都走不出失去儿子带来的伤痛。时间是治疗忧伤的唯一办法。直到一年后,母亲才慢慢走出灰暗的日子。后来回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母亲总是说:“人的一生,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但不管发生了什么,只要心态端正,不消极,不颓废,不沉沦,不悲观,最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母亲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幼年丧父,中年丧子,可万万想不到的是,母亲到了老年,家里经济条件终于好转时,无情的疾病又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记得在06年的秋天,母亲被查出患有慢性疾病,从此后,我陪母亲踏上了漫漫的求医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的不支,母亲的病情日益严重。到了去年,母亲心肺已经衰竭,肺部出现纤维化,极需吸氧。在这种情况下,我听从医生建议给母亲买了一台制氧机,可是母亲执意不用,她认为,人老了,零件坏了,吸氧没啥效果。我为此一直黯然神伤,后来慢慢想通了,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顺其自然吧。
直到母亲离去前5天,在我的坚持下才用上了制氧机。可是,输氧并未缓解母亲的病情,她仍像前几天一样,时而迷糊,时而清醒。几天后,也就是去年农历9月14下午二点零二分,母亲依依不舍地撇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和她的儿女们,永远闭上了眼睛。
从此后我回到老家,再也看不到慈祥、可敬的母亲,再也听不到她亲切的呼唤,但她那正直善良、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坚强独立的高尚品德留给了我;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我爱我的母亲,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