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对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都归结于早起教育,而早起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认为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
“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他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一位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
怎样才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一位优秀的父母,他的爱的能力首先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家长如何学会爱孩子?你必须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饭吃等。
儿童0-6岁是1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4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要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识字才是开始发展心智。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全部内容。
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也要给他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得好。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的一些行为。
第十章:从爱走向独立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否则我们大多是人就不会在30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精神的发展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心里的发展本应是融合在一起的,本应是不分开的。
得到充分爱的人,不但是按事情规律行事,也是平静的,体谅人的,想帮助人的。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爱,首先是一种感觉,一种细微的情感,一种新的投向和归属,那投向中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轻松感,幸福感,一种完整的,被解救的感觉。爱,其次是一种给予的幸福,因为你曾感受过爱,知道被爱的感觉。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不要剥夺孩子追求独立的权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法,自己穿鞋,自己要求做某件事都是他们追求独立的意识)
一个人哪方面不独立,哪方面就没有自由。奴役和以来的危险,不仅在于白白昂废掉了生命,导致软弱无能,而且正常人的个性发展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堕落和退化。我指的是那种盛气凌人和专横跋扈的行为。
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那不用鼓励的方法教的话,那要怎样教呢?)
孩子接受的概念很多很多,你不知道他在看了什么电影或者什么东西后,接受了什么。
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更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孩子观察什么就学什么,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的机会。
孩子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审美敏感期。很多时候宁可让他“浪费一点儿”,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例子:处在这个敏感期的小孩喜欢完整和整洁的东西,例如完整的饼,干净整洁的厕所等)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原理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一个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庸俗。
在你烦躁的时候,孩子更容易闹,你越烦躁,孩子越哭,也许你这种烦躁没有通过语言或者脸上的表情表现出来,但你心里那种烦躁的情绪,孩子用他的心灵能感觉出来。他知道那不是爱。
孩子观察和思考用的时间较长,孩子越小,用的时间越长,观察久了他就有深入,就有洞察。孩子会看透你。长久地观察也会一种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