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点过大了,真要说起来,起码会是一篇论文。不过近期歪叔拜访的线下教育企业,和来拜访歪叔的投资圈朋友较多,大家大多讨论到了K12线下培训这个行业的过去与当下。就交流的内容,歪叔简要整理了此文以飨诸公:
K12线下培训市场的历史沿革:
1、需求持续增长时期(1991 – 2006):
从1991年至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00美元增长至2000美元。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可分配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学习便是其一。在这一时期,民营教育机构由4000家,增长12倍至5万家。这期间有一个对K12教育起重大推动的事件发生:
在1999/2000年以前,高考还是全国统一的。其中有一批“明星高中”由于在顶尖大学的录取率独占鳌头而名声在外,精明的商家及老师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知道课外培训有很大的市场,很多“名师”纷纷在课余时间干起了私活。
2、爆发性增长时间(2006 – 2008):
在这短短2年时间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增长75%至3500美元,一同增长的还有他们求学的需求,这股旺盛的需求直接促使民营教育机构数量由5万家翻3倍至18.2万家!也是这个时候,早期的风投终于出手,迎来了民营教育行业第一波风险投资潮。根据ChinaVenture数据,2006至2007年,风投对民营教育机构完成26笔投资,完成投资次数及融资总额分别占2000 – 2007年8年间的72%和74%。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起标志性的事件:教育部禁止公立学校以及公立学校老师去干课外培训这种私活,直接导致市场上“名校”、“名师”的供给面急剧萎缩。
一方面供给面收缩,而需求却快速增长,聪明的人(如北京各大知名的K12培训品牌创始团队)就想尽办法组织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拉大量从“名校”退休的“前名师”以及从“名校”出来的毕业生入伙。这一波,直接催生了2010-2012年前后上市的几家知名K12培训机构。
3、成熟发展时期(2008至今):
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整个民营教育行业逐步发展成熟,市场上的投资方看到市场格局已成,从而变得更为理性,投资不再疯狂。由于市场上的热钱不再,民营教育机构由2008年的18.2万家萎缩至14.1万家。但未来这一趋势很可能仍将继续,主要原因如下:
从需求方的角度看,消费者及用户更为注重品牌、规模以及服务质量,最为直接的考量标准就是升学比例以及学习成绩是否提升(注意:K12课外培训行业,付费客户和用户是分离的,用容易理解的话来解释就是:付钱的是家长,享受服务的是学生——这也是目前绝大部分K12互联网产品不赚钱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品牌度的民营教育机构对“名师”的依赖逐步下降。
从供给面看,这时候“风停了”,中小型民营教育机构发现运营成本急剧增加,主要表现在老师的薪资被炒起来了,租金以及推广成本也在逐步增长,同时还不好融资了。另外,全国性品牌逐步往其它城市扩张,虽然对当地城市的地域性龙头影响有限,却直接挤压了中小型民营机构的市场。
经过梳理,大致可以把行业内的主要“玩家”们进行以下分类:
第一梯队 -全国性的k12领导者:
能归到此类的,仅有新东方(EDU)及好未来(TAL)两家公司。2017Q2财季 期间,新东方在已有教学点的城市新增 15 个学习中心,并在烟台新开一所学校以及学习中心,本财季教室面积共增加将近 3 万平米,这意味着线下教学中心的整体容量扩张接近 3%。而好未来在2017年4月公布的Q4财季,学生人数从约78.8万名增长到本季的约133.66万名,同比增长69.6%。它们都有着响亮的品牌,强大的师资和可靠的客服支持,更有雄厚的资本,所以它们在教育以及服务质量上是有保障的。
第二梯队 - 地域性龙头辅导机构(过万辅导人次/年):
每个主要城市都有类似这样的企业,他们提供与新东方、好未来相同的服务,也有自己的学习中心以及全职的老师和助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取得先发优势,率先取得了消费者及用户的认可,以及更加熟悉当地的高考制度,所以能抵抗得了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进攻。这类企业主要包括各地区域知名品牌。
第三梯队 - 小型辅导班及个体辅导老师:
他们是供给端的最底层,其中的从业者大多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只能在住宅区租赁一个小套间开展业务,或者上门服务;推广渠道基本上算是没有。所以一般来说,他们仅能通过过硬的教学质量,取得家长的认可,并通过家长的口碑相传,从而取得一定的订单,但无法规模化。这部分市场,最容易受第一、二梯队的挤压。
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第一梯队的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有可能在未来达到10%以上,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1、新东方和好未来已经建立起一套“中央工厂”的公司治理方式。
对于内容研发及更新、教师培训、一般行政工作,都主要由位于北京的核心团队负责,各地方的老师及院长可集中精力去开拓市场、招揽最优秀的老师。这套机制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细化并明确分工,把各地方老师和院长从课程研发的枷锁里解放出来;
将流程和教学质量标准化,大幅降低了公司对单个“名师”、院长的依赖性。大家都知道,前些年新东方就有很多“名师”出走并自立门户的,如罗永浩(锤子手机创始人)。
2、有长期优秀的运营数据和强势的品牌:
在现阶段,家长们更在意的是课后辅导是否有效果,而价格以及其它的不便因素都是次要的。因为试错成本是很高的(主要是在时间方面);只要你在行业内较为知名,而且培训的学子很多都进入顶尖学院,自然能获得家长的青睐;
在品牌的支持下,能大幅缩减新学习中心的回报周期,实现快速扩张。据业内人士统计,不知名的企业在其它城市建立新的学习/中心,往往需要运营7年时间才能实现盈利。而好未来往往2个季度(半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3、有更雄厚的资本以及稳定的现金流。当其它梯队在这方面比较弱的时候,是个很突出的优势,主要由于:
能投入更多资本进行前沿性的研究,如“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的内容开发、平台搭建、营销推广,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
给教师更高的薪酬待遇,能招揽并留住最好的老师,同时估计还能提高整体行业水平,进一步压死小型机构。
但总的来说,目前课外培训行业格局依然会长期处于高度分散,主要由于:
教育行业的预付模式,现金流非常好,使得K12课外培训市场进入门槛非常低,只要学习好,会指导,随便都可以开个班。所谓的“门槛在门里面“的辅导行业,真正进入了,才知道原来这个行业对经营者的考核是这样的严格,这样就直接导致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民营教育机构”;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可自主命题的省市逐渐增多,不同省市间选拔性考试课标、命题、教材都很不一样,导致行业领导者很难快速扩张。具体来说,进入一个新的城市一般来说意味着要花一大笔资金和时间对当地的考试课标、命题、教材等进行重新研究,以适应当地学生的需求,还需要额外的市场推广费用去做营销推广,以抢占当地市场。基本上,“强龙不压地头蛇”用在这里还是很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