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舞台,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机。虽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但这一次格外的紧张,可能是因为源于内心的重视,也怕辜负了张主任的指导。公开课前一天与张主任过了课,非常感谢张主任耐心地毫无保留地指导与分享,让我对所期望的课所期望的学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二十四节气,班级中的孩子都有了初步认识,正直霜降节气,所以选用了《霜降——古诗鉴赏》这个课题。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分享霜降资料袋,学习霜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分享与霜相关的古诗,本节主要鉴赏的古诗是《枫桥夜泊》,两部分的课程所占整节课的比例应是1:3。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以学生的问题导入,然后利用课前资料袋的分享了解霜降节气。在实际操作中,一部分学生未能融入到小组之中,继而反思可能是当时给出的指令不够清晰,如果可以告知学生交流分享的方式、内容、方向、规则可能会融入更快。其中一个小组的孩子只有一人准备了资料袋,在分享环节明显有些势单力薄,此时除了准备的同学分享之外,未准备资料的同学如何融入其中的,我没有当机立断的给出另外的方案,使得两位同学与课堂断了链接,如果下一次课前,可以为孩子预设更多。
在分享环节,只是照顾了小部分学生,虽有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情,但是也不能因为是一节公开课就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发展,那么公开课的意义也就本末倒置了。课堂不是某个学生的独角戏,而是每一位学生绽放的舞台。如果问题设置更有层次一些,语言再富有激励性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性的语言,学生会参与的更多一些。霜降这部分的教学导入是以学生质疑导入,那教师总结也需首尾呼应,下次切不可因紧张乱了阵脚。
第二部分是古诗《枫桥夜泊》鉴赏。《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完成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找到画面感,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学习古诗前让学生多样化朗诵,在读中与诗人对话,以读促讲,但是由于引导不足,语言太有限制性,在读后的感悟环节,让学生用一个字谈诗的感悟。如果再上这节课,当学生可能对诗了解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会换一种提问题的方式,比如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更加畅所欲言。
为了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更好的领悟诗情,在初步感知古诗后,安排了学生画诗意的环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方面学生比较紧张,另一方面学生对诗的理解不够,一部分孩子不是很清晰画什么,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非常拘谨的描画着,也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当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也有些着急了,语音表达似乎也不是很清晰了。如果再次回到这个片段,应该临危不乱,学生出现问题是好的现象,可以更富有教育机智一些,当学生画不出时,可以大笔一挥边与学生想象画面,自己在黑板上勾勒,给学生的传递会更直观更清晰。学生其实对绘画很有兴趣,所以让学生停笔时,也有些收不住了,在语文课堂上,亦可以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展示画意,变成口语交际,先说出你想画什么选择什么样的色彩为什么这么画,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们思维的火花更能碰撞在一起,课堂效率也会高一些。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有不足,但是非常感谢这次机会,感谢出现的这些问题,每一次公开课就像是一次等待已久的蜕变,各位老师的点评也是精彩万分。课堂用语应更有针对性更精炼一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慢热,教育也要慢下来,以学定教,与学生共生长,是我需要不断努力的放向,只愿下一次的公开课能够更加从容。
公开课的第二天,一大早收到孩子们的日记,竟发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这一堂课,能给孩子留下些记忆,倒也是一种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