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能给读者产生共鸣呢?

挺喜欢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真正的聪明人,往往很少社交”

01 标题:真正的聪明人,往往很少社交

聪明人,社交,这两个关键词,就集中在不社交的那些群体了,聪明人,到底哪里聪明呢?对于这类人就有了好奇心。

02 素材1:

羊群效应

在人潮涌动的街上,突然,一个人或是想起了什么,跑了起来。

紧接着,第二个人开始跑动,然后第三个、第四个也跑动起来。

不到十分钟,整条街上两千多人都开始跑了起来。

没人知道为什么奔跑,也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都只是盲目地跟着队伍奔跑。

素材2

前不久,秦海璐在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问刘涛:“为什么你只有两个闺蜜?”

刘涛回答说:“我哪有时间对所有人好。”

一语道破成年人的社交本质,通透而清醒。

刘涛的朋友虽不多,质量却很高。

她与秦海璐的友情,是娱乐圈的一段佳话,用秦海璐的话说:“我们俩算是过命的交情。”

早年间,秦海璐刚接下电影版《咱们结婚吧》,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但当时已签完合同难以违约,刘涛二话不说就代替秦海璐出演。

秦海璐生完孩子有些抑郁,刘涛主动承包了秦海璐孩子七个月之前的所有必需品。

后来,刘涛因老公破产陷入人生低谷,秦海璐对刘涛说:“不管多少,能帮的我一定帮你。”

此外,她还邀请刘涛参演自己的电影,帮助刘涛复出。

当刘涛身陷“为夫还债”的舆论时,秦海璐直接怒怼记者:“网上传的你们也信啊?”

再多的朋友,再强的人脉,也抵不过有一人愿暖你、信你、挺你。

素材3

作家周国平自称为“宅男”,他几十年如一日过着“寡淡”的生活。

清晨,他会到陶然亭公园绕湖快走一圈,然后和家人围在桌前享用早餐。

待到孩子出门上学,妻子出门工作后,他就一个人呆在家里读书,写作。

陪伴他的只有一部手机,而多数时间他都会关掉手机,全身心投入创作。

早晚时分才打开手机看看微博和新闻,处理一下相关事务。

他说:“我每天要写作,阅读和写作不光占据了我的时间,并且占据了我的心灵,几十年这样坚持坐下来,我也感觉很好,很享受。”

素材4 有趣的生活案例

在天涯论坛有一个匿名帖,引人深思。

网友和一名高中同学考入了同一所大学。

进入大学后,网友想多结识些朋友,为毕业找工作累积人脉。

于是,她一边积极参加社团,一边踊跃报名活动,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社交上,如愿成为了系里的活跃分子。

她身边人群围绕,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时间看书学习,有时连作业都来不及做,只能敷衍了事。

反观高中同学则有点不合群,每天只跟3个室友一同进出。

课余时间,4个人要么泡在图书馆里,要么在宿舍讨论学习。

一天,网友在食堂看见高中同学和舍友冷清地坐在角落里,便把她叫到一边说:“你别老是跟她们3个混,要多认识点其他人。”

同学回复道:“我们一起看书一起学习挺好的,我不想跟太多人来往。”

网友听完一阵惋惜,感叹同学太过于死板。

转眼到了毕业季,网友因成绩平平,一直找不到好工作,所谓的朋友们也都各自忙着寻找出路,无暇顾及她。

最后,她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回了老家。

而高中同学则和3个室友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总结:文章大概有6个素材,只是挑选其中4个素材,有作家,有明星,有高中生,案例层次分布很多,素材积累的很丰富,各种口味都有,值得学习借鉴。

对于这些素材我们可以用到哪几个方面呢?

04 金句:

想要拥抱日后的辉煌,必定要学会与孤独和解,在独处中成长。

《乌合之众》中说:“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智力就严重下降,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愿意抛弃是非观念,用智商去换取那份令人感到安全的归属感。”

作家王开岭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看似不合群的人,如同空中飞鸟,不是真的孤独,而是选择与频率相同的人为伴。

“如果你的志向是一只雄鹰,就不要和鸡窝里的群体一样,每天在庭前院后的一亩三分地转悠。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认识了谁,而是你是谁。

与其笑脸相迎求他人,不如虔诚静默修自己。

很多有哲理的金句,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学习吧,一个素材一个金句的累积,仰望着,多靠近一点,也许哪一天我们也同频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