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和冲突,往往是来自于彼此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或者没有被满足,或者满足的方式不对。
可是我们却很少反思,为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因为我们提出的需求方式是不对的,更可怕的是我们用这种不对的方式去表达需求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被拒绝的位置上,所以注定我们是会被拒绝的。
这些方式有的可能并不会被意识到,却会直接破坏我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导致关系走向失控。
比如生活中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明明想的是你快来哄我、快来哄我。说出去的话可能是:你赶紧走,你走吧,再也不要回来了。
这是很典型的口是心非,在我们跟别人争吵的时候会经常发生。然而这样的方式会有很多种,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分类。
01
正话反说 导致反向的形成
可以理解为相反的语言或者行动,我们举几个例子。
1、你赶紧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见你。
可是当对方如果真的要走的话,你就会生气,你会说什么?你会说“快点把你的东西全都拿走,不要再回来。”然后对方,真的收拾东西,就走了,这就叫反向形成。
2、在家带孩子写作业,小朋友写作业可能会特别拖拉,然后你就会一把抓住作业本扔一边,冲孩子说“你以后不要再写了,什么都不要再写了。”如果孩子这个时候真的撒手,什么都不写了,可能你会更加愤怒。可能你会喊“学校也不要再去了,上学对你来说根本就没有用。”
3、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跟你抱怨说“这个数学作业太难了,我恨死他了。”你不让他写,他就会急得大哭,怎么办,怎么办呢?
我们刚刚讲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反向形成,这原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防御形式,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就是我用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表达需求。
实际上我们想表达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是希望你不要离开我,希望你能够更高效的写作业,孩子可能心里想的是我很想把数学作业写好。但是呢,给对方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赌气,好像这是你真正需要的。
这种情绪和语言的不一致,算比较轻微的一些情况。但是,有的时候情绪和语言看起来让你觉得非常的一致,这个时候,对方就很难区分什么是你真正的需求了。
在这样一种表达的压力之下,即便对方知道你不是这样想的,还是会发生你不想要的那种反馈。比如,爱人真的会离去,孩子真的会不写作业等等。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你采用的是一种情绪和语言,都代表了我不需要你,这样一种需求。
这是一种攻击的状态,是非常有张力的,对方会非常本能的避开这种张力。于是,就会让你们关系破坏升级。会说:好吧,既然你不需要我,我就走了,你别后悔。后面其实还隐藏有一句话:反正是你让我走的。
我们在提出需求的时候,是不是方式不太对?
而这种错误方式,可能会把我们放在被拒绝的位置上。
这就是方向的形成,我们明明心里想着这个,可是嘴巴说出去却是相反的方向。
你知道吗?这个时候对方就会顺势把过错推给你。事实就是这样子的,你正在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成为了一种过错方。
02
回避及其表现方式
1、抛开话题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要做某个决定、某个选择的时候,你会抛开话题。
比如说去哪里吃饭?去哪里旅行?还是孩子去哪里报补习班?你总是会把选择权交给对方,让对方去决定。然后你一般会采用:你来决定,随便吧,无所谓,你自己看等等。当对方真的决定之后,你并不满意,甚至会抱怨说:我就知道这个不行,你怎么会这样选择?你怎么不会考虑我的感受呢?如此争执在所难免,然后关系就会陷入僵局导致冲突的升级。
你把决定权给对方的同时,其实也是把责任交给了对方。
你在回避自己的需求,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你不知道你自己的真正需求,究竟是什么?第二是你不愿意承担选择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其实无论是这两种当中的哪一种。你都用回避的方式去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导致自己对结果的不满。
因为对方的决定都是以他的需求为出发点,很少会从你回避的态度里猜出你的需要。
2、沉默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你可能问对方一些问题,对方并不会回答,这就是沉默。
沉默并不代表你没有需求,而是认为需求对方接不住。或者是把对对方的不满压抑在那里。然后你全部用自己的沉默去攻击他。这也是一种充满张力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或者是无回应的状态。
这个时候对方的本能会忽视你的需求,或者当你不存在,或者对你更加的愤怒。所以这种关系的破坏就已经又悄然发生。
3、指责和抱怨
生活当中比比皆是,比如说男人回家可能会说:你怎么什么家务都不干,你在家干嘛呢?一天天就带个孩子,有什么累的?然后女的可能会反击说:你回来就只知道躺在沙发上;总是玩儿游戏;总是这么晚回来;你为什么不回我信息等等。
其实这样的抱怨是在隐藏我们真实的需求,我们真实的需求会是什么呢?我希望你跟我分担家务;我希望你多陪陪我;我希望你能够及时的回应我。否则呢,我会很伤心。
指责和抱怨,它本身是一种对对方的攻击,是在伤害对方。
那对方给出的反应是什么?逃离,或者对抗,或者漠视。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经常用指责,抱怨的方式去提出我们的需求呢?
我们也会用回避的方式,期待对方能够像神仙姐姐一样,猜出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也可能会正话反说:你赶紧走,再也不要回来了;回来这么晚,你以后都别回来了等等。
我们有的时候真的要思考一下,我们内心提出需求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不是不太正确的呢?
4、借助第三方
我总是会看到很多的父母会把问题指向孩子。
孩子承担了父母的冲突,成了他的感情不和的替罪羊,甚至是传话筒。
父母双方从来不正面表达对彼此的情感需求,而是把需求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像是因为孩子成为了一种纽带。
其实我们应该让感情成为纽带,而不是某一个个体。孩子感应到了这部分之后,就会变得有问题,有问题就会更加被爸妈关注。
于是,需求的主体就会错位,这会让家庭关系更加复杂,隐瞒真实的状况。
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离婚,然后他就会自己制造很多问题,以谋求父母更多的关注。孩子会认为只有我自己出问题了,父母才会变得更加团结,那么这个家庭就完整了。这也是实际案例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有的夫妻会把对彼此的需求转移到工作上。比如加班到深夜、经常安排出差,或者因为彼此的父母和亲戚产生争执。
这些都是在借助第三方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无论第三方是人、事、物,其最终还是没有满足我们彼此内心真正的需求。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呢?
03
深层需求
首先我们就要懂得区分什么叫表面需求,什么叫深层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是显性需求,什么是隐性需求。
越是深层的需求可能越不容易表达,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因为这部分需求会跟自己的不安全因素相关。
当你真正表达需要的时候,会有以下几个潜意识的风险:可能会向对方表面我是弱小的、我是自卑的、我是低自尊、低价值、我是羞愧的等等。
这些体验都会让我们失控,大脑会自动反应出认为我们正处于危险的边缘,你会觉得你的需求有可能被拒绝或者不被接纳。
这就让需求处在一种真空的状态,好像发出去的求救信号没有人接收。坠落的时候,没有了支撑点,把最脆弱的地方呈现出来。没有了保护层,外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伤害到自我。
比如当你向对方表示不要离开我,我需要你的呵护。对方一旦没有理解到,你遭受的伤害可能会更深,你的需要就会掉到地上,就会碎掉。
以后你就更加不会轻易的暴露自己的需求,你会把自己裹得更加严严实实的。感觉反正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懂我、我真的很孤独等等这样的体验。
这个时候,你往往会非常本能的选择安全表达,就好像一种反向的行程。
什么是安全的?我不需要你,你走吧;或者冷战、回避、沉默。以高冷的状态跟对方保持距离,这样即便对方真的离开了,你也不会特别的伤心。因为你觉得这是你可控的,这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结果。
此刻的你往往就会有怨气,你认为对方没有看到你的真实需求,因为你真实需求其实被你隐藏了。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你人格层面惯有的一种模式。这些模式就来源于早年我们所感受到的一种关系体验。
比如说小时候表达真实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在你表达真实需求的时候,你可能会被指责、被打击、被嘲弄,接下来可能就会被压抑,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些虚假的需求。像爸爸妈妈总是按照他们的标准去要求你,你想要漂亮的文具盒,他们觉得不实用,就给你买了那种颜色单调的。
如果类似的事情多了、久了,你就会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满足父母的需求。当我们真实部分不被允许,同时压抑的就会有愤怒。成年之后就总会因为小的事情,显露出我们这种愤怒的情绪,会变得好像非常容易爆发。
这种结果首先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愤怒,其次才会感受到你的需求,或者根本就看不到你的需求。还有更加隐晦的是什么?比如家庭中爸爸非常强势、蛮横无理,妈妈非常懦弱、忍受,当你认同妈妈,你就会潜意识的认为女性的愿望是不可以表达的,是会被男性打压的。成年之后,很可能会重复妈妈的这种忍耐,压制我们内心的需求,或者外表表现的非常强势的去打压男性。
所以更深层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人格层面惯有的一种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很直接的表达内心真实的需求。因为真实的需求如果表现出来,我们是危险的、我们是不安全的、我们是不被接纳不被允许的。
以上深入的剖析了,我们平时用哪些不正确的方式,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用不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哪?我们应该如何去表达内心的需求,去改变我们表达需求的方式哪?
04
改变表达需求的方式
1、我们要去体验结果带给你的感受
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跟对方互动,之后自然会有一个结果,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往往是不欢而散。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是伤心、你失望、你是无助、你是愤怒?我们在这种感觉当中可以多待一会儿,而不是快速的去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2、我们可以感受联想其他或者相似的一种体验
这非常的重要,你知道吗?这在心理治疗当中,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当你呆在这种很苦涩的感受里面的时候。一定浮现过很多自由的念头。
他们是什么?我们可以不受大脑控制,任由思绪纷飞。
这种感受在哪里出现过?是其他关系当中,还是小时候跟爸爸妈妈的互动当中。
这样的联想就像是一个思想的链条,他会挖出你的潜意识。
他会链接很多、很相似或者很相反的一些感受、事件、情景等等,他都是打开你潜意识之门非常重要的钥匙。
在心理治疗当中,回到过去,这个方法非常非常的关键。
体验久了,可以适当的有一些意识的调整。我们不要有太大的变动,因为这种模式是跟了我们很多年,对我们会起到保护作用,不可能一下子把他甩开,我们可以先走一点点细微的变动,像在双方熟悉的活动中,加入一点点小变化。
比如,你可能常常抱怨你的另一半下班晚。这次,当他不回家时,你不再像往常那样去指责和冷落她,也不再抱怨和讽刺他。而是温和的去表示你的关注,可以说: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回来那么晚?一定要注意身体等等。
这个时候你再观察一下对方的反应,一定会让你觉得特别吃惊。
当你用理解对方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曾经的伤害式游戏,就会玩不下去了。
那你可能会说,我当时忍不住啊,我忍不住要发火。没关系,只要你有了这种意识,过程就会慢慢的不一样。
因为你学会了自我察觉、自我觉察。
等你学会了自我觉察,而不像往常那样熟视无睹你的感受、你内心的思想链条、你的潜意识,你内心深处的这种思想被你看到,它并没有溜走。
当你学会用反思的这种理念去审视自己的需求,去觉察互动、去体验情感,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