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赵括的无能,也不能证明廉颇的无力,只能证明赵国朝堂的废柴。
或许赵国考虑的不应该是谁做统帅合适,而是谁做大王合适。
长平之战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赵国战心不足,左右摇摆,上无死战之心,士有偷生之念,岂能不败。
我们且不说长平之战谁比较合适,先来看看邯郸之战,赵国是怎么打赢的。
邯郸赵军的主将是廉颇,赵军主力只有十万人,其余的都是发动起来的邯郸城内的老弱病残,总战力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
秦军方面,公元前259年,秦军的主将是五大夫王陵,秦军兵力为二十万。从公元前259年十月打到第二年,秦军增兵到三十万,依然无法取胜,秦军损失五校兵力,大约是四到五万兵力。
秦国以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再度增兵十万,围攻邯郸。这样双方的对阵基本上回到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的交战情况。
赵军主将廉颇,率十万赵军,对峙秦军主将王龁,率领近四十万秦军。双方交战的结果是,邯郸依然稳如磐石,秦军伤亡过半。
此后,秦国派出郑安平率领五万大军,携带大量军械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邯郸的围攻。
赵国弹尽粮绝,形势十分危急,赵王被迫向楚国、魏国求援。赵国平原君与毛遂出使楚国,说服楚王派遣春申君率领十万大军救援赵国。
魏王派出晋鄙率军十万救援赵国,但因为恐惧秦国,命晋鄙率军在邺观望。信陵君“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率领魏军救援赵国。
公元前257年12月,楚、魏援军到达邯郸城郊,开始进攻秦军。城内赵军配合楚魏联军反击秦军,秦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回河东汾城,邯郸之战以赵魏楚联军获胜结束。
邯郸之战对比于长平之战,赵国的实力更弱,秦军的实力相差不大,两军统帅相同,为何战争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战心不足,首鼠两端,赵王要承担主要责任
赵国战败原因一:赵国战略决策的首鼠两端,坚守决心不足,临阵换将,意图反攻,招致大败。
现在有《大秦帝国》作品对秦国的美化,很多人认为长平之败是因为平原君赵胜主张接收上党郡。
这完
全就是人云亦云的骑墙派表现,在赵王与赵胜商议是否接收上党时,赵胜就告诉赵王,野战赵国谁也赢不了白起,如果坚守廉颇足以应付白起。
但是到长平之战进入后半程时,赵王嫌弃廉颇丢失了第一道防线,以口若悬河,善于进攻的赵括替换了廉颇。
临阵换将,这完全是赵王及赵国朝堂对长平之战,战略的不坚定造成的,与前线将帅的关系不大。
赵国战败原因二:对外邦交策略的严重失误,盲目向秦国求和,被范雎当猴耍,失去向魏、楚求援的机会。
长平之战陷入僵持的时候,赵国朝堂进行了一次外交策略的讨论。最终赵王选择了向秦国求和,被秦国上下欺骗,陷入孤立局面。
廉颇初战失利后,虞卿就曾劝谏,向秦国求和肯定难以达成,不如派人携带珍宝向魏国、楚国求援,这样必然能够击退秦军,但赵王没有采纳。
赵国战败原因三:赵括的盲目进攻,长平之战以前,赵括的事迹并不见于史书,应该是他并没有单独指挥大的战役。
但是赵括这个年轻人,非常自负,认为除了秦国的白起,自己就天下无敌了,完全不把廉颇、王龁放在眼里。
结果一到长平前线,就全盘改变了廉颇的严防死守战略,积极准备反攻秦军。结果被秦军抓住漏洞,白起派两万五千精锐,攻占百里石长城,断绝赵军后路。
随后掉入秦军的圈套,被秦军的佯败引出丹河的防御壁垒,反攻秦军壁垒受阻,被白起分割包围,最终粮尽全军投降。
从这几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赵国上下对长平之战的决心不足,完全没有拿出决死一战的勇气。
而秦国基本上就是豁出家底来干赵国了,两厢对比,赵国岂能不败。有人会说长平之战对峙了三年,赵国粮草告罄了。
这完全就是胡扯洗地,从公元前260年初,王龁进攻上党,到公元前260年十月,赵军投降。
整个长平之战,秦赵交锋,都不到十个月,严格来说,王龁攻占上党后,四月才与廉颇的赵军交战。
整个战争打了不过五个多月,赵国何来粮草不济,国力不行了的借口呢?
反观邯郸之战,战争从公元前259年11月,一直打到公元前257年12月,持续了两年多,赵国都还在坚挺,没有灭国。
因此长平之战的失败,是赵国朝堂对战争的重视度不足,认为这只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局部战争。
而秦国却把这一战,视为一战弱赵,甚至是灭赵的国运之战,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赵国输在脑子不够数上了!
长平之战,赵国坚定战心,联结诸侯此战必胜
赵国如何能够获胜,其实很简单,赵王把自己原本做的选择题,从选择A,改为另一个选择B,那么赵国在长平之战就输不了。
虽然赵军在长平之战处于被动守势,但是对赵国来说,坚守住,秦军撤退就是胜利。而秦军的胜利,则是必须要攻破赵军壁垒,击溃赵军。
再提另一个战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术,而是邯郸之战后,赵国曾经采取的一种战术。邯郸之战后,赵、韩、魏组成联军,企图阻止退至汾城的王龁东进。
王龁趁联军立足未稳的机会,率先进攻三晋联军,一举击溃联军,斩杀联军两万六千多人。
但在王龁与联军作战时,赵国派出另一支部队,从晋阳南下,攻占秦国在河东的重镇汾城,王龁不得不撤军夺回汾城。
那么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完全可以从雁门、云中一带抽调兵力,从晋阳南下,进攻秦军的后方汾城。
那么长平一线的秦军必然难以持久,将不得不进行调整,赵军反击的机会就出现了。
如果赵国要换将,谁适合接替廉颇呢?
赵国此时除了廉颇,应该还有三位名将,一位是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另外两位就是伐齐战争中的对阵双方,乐毅与田单。
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六年,此时李牧尚且年轻,李牧是赵孝成王二十年才进入赵国朝堂,成为赵国的大将军。
长平之战时,李牧应该是刚刚成为赵国北部边境的将领,能力还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很难在赵国获得出任一方主将的机会。
不过以李牧的能力来看,让他接替廉颇防守可惜了,他应该率一支奇兵,奇袭河东汾城,断绝秦军的后路。即使秦国派白起与他对阵,他也是有一战之力的。
最后来说乐毅和田单,这二位从战绩来看,个人更加认可田单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将。
田单也是出了名地善于防守,面对乐毅坚守即墨五年。而且田单也十分善于抓住和创造机会,反击制胜。
田单复齐之战,就是利用反间计令乐毅被排挤,如果他和秦军在长平对阵,一定非常精彩,赵军获胜概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