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文字很熟是不?《隆中对》,公认的战略规划雄文。为什么《隆中对》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占据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就因为它抓住了刘老大之前起不来的根本问题所在,并给出了相当具有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刘备,说起来此前也是够郁闷的,抓住了黄巾乱起的创业良机,第一波加入创业大潮,运气好时分分钟当上州牧,可转眼间就被一拨又一拨的敌人以各种姿势打翻在地,所谓“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那么诸葛亮的诊断书是什么呢?尽管说得很婉转,但大意是,谁都知道逐鹿中原是个大风口,但是也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你老人家既无家族实力,破落皇族不如鸡,又无根本之地,企业文化、团队建设顶多一暴发户,非得充美械师,不踩你踩谁?更重要的是,经过经年拉锯,中原战区日渐残破,战争红利已经大为减少。红海人太多,咱们绕着走,打开靠谱的新兴市场,你就是区域老大、西南一霸,同时通过跨界整合,保留荆州这一通向大风口的门户、跳板,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隆中对的诊断书。
实际上,当下,我们自己也进入了类似三国中段的这样一个战略转折期。这个转折期有两个主题词,通缩、转型。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影响购买力和物价进一步下跌。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这段描述看着像什么?经济危机-经济萧条。
目前,很多主流经济学家研判,中国乃至全世界出现了明显的通缩征兆。当前,我国的PPI已经连续下跌3年,CPI虽保持在正增长,但也跌到1%以下——按照一些国际组织和央行的看法,核心CPI的增速连续3个月在1%以下即为事实上的通货紧缩。所以,据此判断,我国经济至少处于“潜在”通缩的状态。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7日也撰文表示,国内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解决不好会明显拖累经济,下半年中国经济需防通货紧缩等风险。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通缩又意味着什么呢?通货紧缩的主要结果之一是:购买方的处境会改善,而出售方的处境会恶化。简单粗暴的说法就是,钱难赚了。因此,这一阶段,企业的行为模式从原先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不过,由于每个人几乎同时都是卖方和买方,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并非同时同比例下跌,因而净收益值无法预估,但是肯定会带来一次财富再分配。尤其是,当许多东西的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下降,那么相对财富地位,甚至绝对财富地位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例如,资产价格的下跌是资产负债表式衰退和通货紧缩的起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房地产价格。而财富,会在那些预料到变化和没有预料到变化的企业家重新分配。
按这么说,通缩岂不是要了亲命了,尤其是对于众多小企业主和创业团队来说?其实,《隆中对》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通缩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个新鲜概念。1997~2002年间,我们就曾经历了长达五年的通货紧缩,其原因在总供给层面是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债台高筑,在总需求层面是投资、消费和外需的萎靡,在金融层面则是银行部门的“惜贷”。那么,那几年真的是哀鸿遍野,举国不振吗?我们的记忆中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那几年,时任政府在拉动内需未果的情形下,直接人为制造了几个大风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尤其是制造并释放了房地产刚需。加上国际环境巨变,中国一打方向盘,直接进入黄金十年的快车道。
那么,在新一轮通缩预期下,咱们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要寻找什么样的新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