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不含诱惑的深情

人和人之间最美的情感就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定任何的条件。

人际沟通大师麦克斯维尔博士在他的《共赢》一书中告诉我们:唯有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你才能获得他们无条件的信任并实现自己的成功,这就是“共赢”。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这样,如果想和孩子做到共赢,也同样需要全心全意的对待孩子,帮助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做到全心全意的对待孩子,和孩子实现共赢呢?父母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001:拆掉心墙:透镜法则告诉我们,你是怎样的人,就决定了你如何去看待别人。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哪哪做得都不好,于是为了想孩子变好,就处处贬低孩子,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这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其实不是说孩子不够好,而是父母自己内心的投射:他们说孩子差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担心自己差,他们要把这种不好的感觉甩给孩子。孩子接收到了父母传递来的信号:我是什么都做不好的,我是差劲的,其结果当然是孩子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差,离父母的期待更是越来越远。

我们如果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待,我们首先就需要拆掉自己的心墙,改变自己的认知,用“抱持”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具体做法就是:孩子发展好的时候,我们要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我们要支持他。

002:搭建心桥: 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来自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重要人的赞美。

这就是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赞美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孩子最看重的。这也代表了父母对孩子极大的肯定。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好呢?这就需要父母放下对孩子挑剔的苛刻的眼光,蹲下来用欣赏和接纳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会与孩子建立积极的链接,搭建与孩子之间的心桥,这样我们才会更容易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后,会更积极地与我们合作。

003:主动过桥: 这里说的主动过桥,就是要主动出击,主动向对方示好,表达友善。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是从属于自己的,所以父母就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对孩子做任何事都是命令式的。但孩子却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知系统,更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是压制时,他们自然不会合作。这时父母们就很不淡定了,认为孩子不听话了,怎么管都管不好了。

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黄金法则就是:想要别人对你好,你先要对别人好。我们与孩子相处更是如此。想要孩子接纳我们,与我们合作,我们先要对孩子友善,先要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和孩子相处时,我们完全可以暂时忘掉自己是父母,无条件的去关注孩子,对待孩子向对待朋友一样,平等而又友善,孩子也会积极的回应我们,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做父母的能量,与孩子实现“共赢”。

科胡特曾经创造过一个术语叫不含诱惑的深情。这里的诱惑就是指条件,父母爱孩子是不需要设定任何条件的。其实,不是孩子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才爱他们,而是我们全心的爱孩子,满满的欢喜孩子,最终孩子才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只有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才会有最深情的收获。

【参考内容:武志红的心理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时候跟人聊天,聊完心里总有一点失落感。也不知道聊了些啥,最后总会发现,生活不是很如意似的。想改变去无从下手。 围...
    书宸阅读 155评论 0 0
  • 这世间 似乎有太多的无奈 欲言又止 每个人 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不为人知的心酸 或是难以启齿的秘密 背着沉重的行囊 ...
    上官楠阅读 271评论 2 8
  • 慕娜的彩笔看外皮颜色清淡,涂上去却那么鲜亮[难过]
    五一的简书阅读 3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