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生活气息很浓的电影,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犹如一壶陈年佳酿,越品越醇,越品越香。他的慢节奏讲述方式,可能会让青年影迷朋友们感到有些枯燥、单调,尤其是生活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的青年人,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每天匆忙度日,这种的状态用饮食比喻的话,大都喜欢快餐。
《东京故事》却像一桌丰盛的宴席,能让你品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滋味,饱尝生活中是与非的酸甜苦辣。
人到中年才懂得时间的宝贵,年轻的时候总感到有的是时间,
这是一部需要有些生活经历的人,才能看懂的片子。因为我所说的懂,不是指看明白,而是指能够对生活的理解、认识有着较深切的体认,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读者朋友们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我没有孩子前,虽然也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但是这种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可当我有了孩子后,我才真正懂得做父母的不易,这时候我对父母会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儿子们和大女儿都离开了故乡,来到更大的城市追梦。这很像我们现在的中国,大批来自乡村的青年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大城市奋斗,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生活的艰辛,背后的痛苦、煎熬和孤独,只有自己知道。他们给城市建设注入新力量的同时,但另一方面,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也渐渐凸现出来,那就是“空巢”现象。
尽管本片中的老人家里,尚有一个未出嫁的小女儿,但是那种大家庭式的传统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老人,女儿出嫁也是迟早的事。
老人一定能理解并体恤孩子们的不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就是做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牵挂。
两位老人对儿女要的不多,甚至是太少,就是希望孩子们有空的时候陪陪他们,哪怕是说说话,他们也感觉很满足!或者,他们不说话只是安静的看着孩子的模样,他们都会感到幸福。
我理解的孝敬,我不是太喜欢用“孝顺”这词,很简单,就是尊重他们意愿并让他们感到幸福。
我并不是从这部电影上理解的孝敬,而是我本人经过一次痛苦、悔恨的经历后,而明白的。这种感觉像一把刀切在我的心里,让我铭记一生。我现在都不太敢听筷子兄弟的《父亲》,每次听我都会泪湿满襟。希望读者朋友们好好孝敬父母,等将来能让我们少一些、或者没有悔恨。
影片中可以反复品味、细细咀嚼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否则真的是要大快朵颐。我只好把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拿出来作为开胃小菜,精心烹调后给朋友们奉上品尝。无论做的好坏,我只求尽力了。
片子的高潮都集中在结尾处,其中有两处情节让我心动不已。
1、存心
当大女儿问起纪子和京子有没有准备孝服的情节:因为她们心里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母亲会死,她们希望母亲能够转危为安,这是她们心里的第一反映,和大女儿和长子的第一反映很不同!
在这个情节上,我并不是想说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存心,你能从中看出一些事情来。
往往人心里对同一个人或一件事最在乎、在意什么,会直接反映在话语和行为上。小女儿京子和儿媳妇纪子最在意的是“人”——母亲!原谅我说,而长子和大女儿最在意的是“事和物”——丧事和孝服!也许有的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这很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2、释放
纪子这样的儿媳妇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很少见到了,我被她人性上的美德而折服和深深震撼。
首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女人,在丈夫去世八年后,她依然孤身一人恪守着名分和节操,并没有人去要求她这样做,而是她自己心甘情愿如此。无论她自己最终是否改变心意,我都会非常尊重她。因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感动并尊重的是她的存心。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她很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该站的地位,她即使要重新建立家庭,还不仅仅要得到公公婆婆的同意,而且必须是老人们主动提出,从心里希望并愿意她再嫁人,尤其是得到公公的允准,这个可真不得了!她和老人的一番倾诉,宝石般的珍贵品格借着她的真情流露出来。
影片行将结束时,老人把妻子生前最在意、珍贵的手表送给了纪子,意思很明显,老人已经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女儿,其实老人完全可以把手表留给小女儿京子,做出嫁时的嫁妆。当做女儿而不是儿媳妇,就不存在改嫁的问题了,老人让纪子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总之,这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