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书的人,一直和书有着不解之缘。或勤勉一些,或懒散一点,一直在读形形色色的书,经年累月。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读书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处,只是听从内心的渴望。
书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它就像我们吃下的饭,不知不觉间总有一些变成了我们的血肉;读过的书也一样,总有一些不知不觉地涵养了我们的精神。
最难忘的是书送来的两辆马车。一辆来自《平凡的世界》:“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委屈的孙少安,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的孙少安,从胡思乱想中猛醒,驾着生活的马车艰难前行。
另一辆来自《乱世佳人》:“在他们前面,通铁路线的狭窄短街两旁房屋都在燃烧,形成一条火的隧道,他们的车就向这隧道中间冲了进去,比十二个太阳更亮的强光,使他们睁不开眼睛,灼热的高温,几乎要把他们的皮肤烤焦。轰隆隆,哗啦啦的巨大声浪震的他们耳朵生疼,他们在这火海中间忍受煎熬的一会儿功夫,好像长得永无终止似的。”战火的危险,战争的恐惧,抵挡不住斯佳丽回家的渴望。
当生活中面临困难、挫折,遭受不公的待遇,面对遥远的目标放慢了追求的脚步,这两辆马车便在心头隆隆驶过,顿时便充满了力量,明确了方向。
读书最大的享受应该是自己和名家名作之间的心有灵犀:“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是任何物质享受也无法比拟的”;“骄傲的架子,只有在伙伴的面前摆,这也是世间的老规矩”;“因为你的花儿浪费了你的时间,所以她才变得重要”;“本质的东西总是藏在肉眼看不到的深处”;“我总是过着树一样的生活,挣扎,但不露痕迹;我也总是像树一样,勤于拓宽内心的疆域 ,以谦卑的姿态,坚守对天空的向往”……读到这些总会会心一笑,或者由衷感叹“于我心有戚戚焉”。这些经典名著,多像一个个老朋友,他们或睿智或幽默,跟你又是那样知心,总能说出你的心里话。于是我也常拿自己的生活同他们对照:一次小小的春游,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花红柳绿,燕舞莺歌,还看到了醉翁笔下伛偻提携,前呼后应,起坐喧哗的惬意;满井游人“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的欢乐;王羲之一行引水流殇,畅叙幽情的雅致;孔子带领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畅快……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快乐,非读书不能带来。
说起读书的事情,情不自禁的就要提到我的最爱———古典诗词。李清照永远是摇曳在我心中的一朵儿小黄花儿;苏轼是一轮圆圆的中秋月;李煜则是激荡着的一江春水,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李白一来,则永远携着月色,带着酒香……
读书而不写书,永远不会给自己带来名,带来利,似乎没有什么现实的用处。可是,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呀!身外是滚滚红尘,读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世外桃源。
晨光熹微中,一卷在手,徜徉在自己的桃花源,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