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这两天陆续看到我的同学们都发朋友圈,宣布他们相当充实的实习结束。
因受疫情影响,这个春季学期一直没有开学,时间完全由我们自己支配。
我的同学们中一些人找了实习,备课公务员或者开启备考证书的模式等;可能也有些天天刷剧,保持躺尸模式。
我没有去实习,状态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看了几本书,写了写论文,还尝试弄了弄公众号,但没啥成果。
虽然也像是没闲着,但是天天窝在家里,整个人状态不太好。相比我的比较优秀且自律的同学们差太远。
贰
接触过管理学知识的肯定都知道“标杆管理”。它属于企业管理的理论。
它的意思是说,企业管理不太好的时候如果想改进自身的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那么可以找一个和自身行业相近、和企业基本的模式等相似的行业内管理水平非常好的公司,拿它作为标杆。
分析企业自身和标杆企业的差距。然后好的方面发扬,不好的方面向标杆企业学习。
企业管理可以这样,那么人的管理也差不多,要不你妈为什么老把你和别人的家的孩子比。
叁
我们的圣师先贤孔老夫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老人家说这话的意思我们小时候语文课也都背过,就是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他老人家被尊称为圣贤,也处处向别人学习,甚至拜小孩为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tuo)。”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
可见,身边的人都是我们潜在的老师。我们若能集他人之长,同时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改正一些不足。假以时日,肯定会取得很大进步。
肆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有一次去一所大学演讲,他的演讲中有这么一段:
各位都是 MBA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很了解自己周围的同学了。假设现在你可以选一个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 10% 的收入。
你不能选富二代,只能选靠自己奋斗的人。请各位仔细想一下,你会选班里的哪位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 10% 的收入。
你会给所有同学做个智商测试,选智商最高的吗?未必。你会选考试成绩最高的吗?未必。你会选最有拼劲的吗?不一定。因为大家都很聪明,也都很努力,我觉得你会主要考虑定性方面的因素。
好好想想,你会把赌注压在谁的身上?也许你会选你最有认同感的那个人,那个拥有领导能力,能把别人组织起来的人。
这样的人应该是慷慨大方的、诚实正直的,他们自己做了贡献,却说是别人的功劳。我觉得让你做出决定的应该是这样的品质。
找到了你最钦佩的这位同学之后,想一想他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拿一张纸,把这些品质写在纸的左边。
下面我要加大难度了。为了拥有这位同学今后一生 10% 的收入,你还要同时做空另一位同学今后一生 10% 的收入,这个更好玩。
想想你会做空谁?你不会选智商最低的。你会想到那些招人烦的人,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优秀,但你就是不想和他们打交道,不但你烦他们,别人也烦他们。
为什么有人会招人烦?原因很多,这样的人可能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类似这样的品质,你想想还有什么,请把它们写在刚才那张纸的右边。
看看左右两边分别列出来的品质,你发现了吗?这些品质不是把橄榄球扔出 60 米,不是 10 秒钟跑完 100 米,不是相貌在全班最出众。左边的这些品质,你真想拥有的话,你可以有。
巴菲特的意思是,应该向自己敬佩的人学习优秀的品质,而看到那些令自己讨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些让人讨厌的特点。
如果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在拥有你自己的同时还拥有了别人人生中正向的一部分。同时以别人为参照,抛弃本来属于自己人生的负向的一部分。
其实,身边人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以他们为榜样和教训,就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