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如筷-44-90-69-422

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家里的筷子到期该换了,这不刚刚结束的双十二,我定了两套筷子。看着淘宝图片中的筷子,不经意间,我想到这夫妻相处之道与筷子何其相似?

图片发自简书App
筷子要共进退才能有所得

通常情况下的筷子都是两根一起配合使用、共同进退,唯有如此,两根筷子才能够夹回食物。如果单凭一根筷子单打独斗,一根筷子无论如何粗壮,靠夹是夹不回来食物的。

这跟夫妻之道类似,夫妻两人只有共同成长、共同进退才能够让家庭能够遮风挡雨,如果只有一个人一味的付出或者是一方放弃成长,那就会形成一根筷子粗、一根筷子细 这样配合起来肯定有各种不适应,对家庭的建设也不是最优的配置。

曾经听二叔给我们讲过一件真事,有一年暑假,二叔的战友夫妇来北京看病,生病的是事业有成的战友,妻子陪同在医院先做各项检查,当时二叔知道了就去医院看望夫妻二人,在场的还有战友已经上大学的儿子。当时二叔见到夫妻二人的时候很高兴——老友阔别多年,都有说不完的话,可是战友孩子话里话外对母亲的轻视、怠慢让二叔很不高兴,但是反观夫妻二人的样子显然是习以为常。二叔也就按耐住没有发作,在当分开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那小伙子竟然当着二叔这个外人对他母亲说:“你个家庭妇女懂什么,在这里没你说话的份!”当时那位妈妈脸上就挂不住,很难过。

二叔给那小伙说:“你今天必须给你母亲道歉,哪有这样给你母亲讲话的?”

谁成想那小伙子硬气的说:“我说的就是实话,我妈除了管我吃喝拉撒,你问问她社会上的事情什么也不懂,人家的妈妈都上班,就她在家天天围着我和我爸转,这些年还不是靠我爸一个人做生意赚钱。”

二叔很生气,对老战友说:“孩子教育是你们俩人的事情,可是教成这样目无尊长,你们该反思一下。尤其是你,弟妹在家里当全职太太,照顾你们这些年,对你们这个家也不是毫无贡献的。”

二叔的战友惭愧的低下了头,说:“我们就这一个儿子 ,自打上小学开始,我就不让他妈妈上班了,家里又不靠她的那仨瓜俩枣的工资,孩子的学习也多亏了她,孩子的学习我一点也没管过。”这时战友看了看偷偷抹眼泪的老妻,说“回家我一定好好管教这个臭小子,让他知道他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他妈妈。”

二叔回来跟我们分享说不管夫妻二人在婚姻中如何分工、配合,都不要放弃个人的成长,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婚姻长青。

筷子遍尝酸甜苦辣咸

小小一双筷子,尝遍酸甜苦辣咸世间各种滋味,夫妻二人与筷子一样,在婚姻中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

生活之路必不会一帆风顺,有顺风的时候,就会有逆风的时候,有在高潮的时候,也肯定会有经历低谷的时候。

想起了我的外公和外婆,当年外公被打倒,外婆跟着外公下放农村,带着未成年的三个孩子,远离了熟悉的城市生活。那时候“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夫妻极多,但是,外公外婆还是安安静静的回到乡下过起了乡间生活。

我出生之后,因为瘦弱,外婆看着心疼,把我接回了外公、外婆身边,那时候我还不会走路,但是已经能够说话,听外婆说,我就坐在家门口的石头墩上看着生产队上工的队伍嘴甜的叫叔叔、阿姨、哥哥、姐姐。

每到麦收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壮劳力,爸爸妈妈就赶回去帮着收麦子。

每当我日后问起外婆在乡下的生活的时候,问她苦不苦?外婆总会说:“不苦,要是苦的话,你怎么还能胖两圈。”

在乡下的日子我记得不清楚,就问外婆:“在乡下真的是很好吗?”

外婆说:“这是我跟你外公最平静的一段日子,很难得。”

后来,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想起外婆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平静的表情,越来越理解外婆的感受,只要跟外公在一起,在哪里?过什么样的日子不重要,只要跟外公在一起,在哪都是心之归处,在哪都是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