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读书就是这样一件事。你可能短时间无法看到坚持的成效,但忽然有那么一瞬间,你得到了困扰已久的问题答案。
有段时间,脾气暴躁,生活就好像湖水一样,不知怎的被外来的石子搅乱,泛起的涟漪仿佛蝴蝶煽动翅膀,引发了更多的骚乱,我忍不住懊恼自己的过去,粗暴对待生活中平静的部分,又似乎特别羞于说出自己内心所需。外在表现上,恰如别人所说,“用你是傻逼代替我很愤怒,用你们都不懂代替我很悲伤”,找不到疗愈的入口。
《敏捷教练》中有个可恶的项目经理,跟我当时的情景很像,如今思来仍心有余悸。若不是字面上读到,都不觉得自己如此面目可憎。虽然会刻意节制,但仍可以感觉到,未改善多少。
他极为享受摇晃着零钱罐收集迟到者罚款的快乐。他绕着圈依次听取人们的汇报,他的评论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他好像总能找到办法让人泄气,他责备人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提醒人们交付延迟造成的影响。前不久开除一名员工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对蠢人是没有耐心的。
在遇上《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一直自以为是地用盖茨比老爹的话提醒自己: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可是我心存疑惑,我有比别人优越的条件吗?记得住所有事件背景?理得清事件逻辑?找到合适的人干成不可能的事?条理且计划性强?策略性?适度的政治素质?桩桩件件都是双刃剑。所谓的优点,往往只在某些场景适用,起积极作用,而在另一些场景可能是致命刀伤。
疑惑时,我读到了《非暴力沟通》。它告诉我,即便存在条件差异,妥协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只有当我们不追究对错,专注于彼此想要的,才可能找到问题答案。我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囿于道德评判、比较、责任、“不得不”的压力,无法专注于解决所需,而一味追究对错造成冲突不断的场景。
工作上,我们保留所有邮件履历,防止合作伙伴背后一刀或关键时刻给别人一刀,占得优势;我们制定繁复的流程,僵硬地按职责办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看着大佬争斗,选择为左口袋还是右口袋而战,俨然忘记了口袋才是共同目标;竞争斗志昂扬,争夺一泻千里,战场满眼狼藉,成果灰飞烟灭…
感情上,爱人的一个小miss,被放大无限倍,在漫长的相处中,唠唠叨叨,喋喋不休;有些人一味付出,认为可以得到全世界,结果却是南辕北辙,永失我爱;纠结对方过去爱过谁,做过什么傻事,全然不顾你爱上的,正是过往经历滋养出的独特灵魂;对抗孜孜不倦,争吵漫无边际,情场呵气成霜,爱意消磨殆尽…
待亲友,我们时常假装看不见父母成长的环境和固有思维,将辛劳理解为自得其乐;我们高高在上,对孩子脱口而出的指责,问题多于肯定他;我们泄气于友情渐行渐远,殊不知我们从未走进他人心里…
《非暴力沟通》开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即以切身感受和教学研讨实例,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共通目标),以致互相伤害(冲突)?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困境)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和谐)?并简述了非暴力沟通法(NVC)产生的伦理基础、要素、及实操过程。
然后向下展开,通过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发现正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需求。
文尾对非暴力沟通模式做了总结:
1)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批评,指责
2)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如下以问答方式,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和实现过程简单回顾,希望阅者有其思,思者执其行。
什么是我的观察?
首先所谓“不带评论的观察室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要区分什么是观察和评论。多数矛盾、冲突、误解的产生也多是因为人无所不在的代入感。可以试想下,“你很少配合”与“我本周组织了三次活动,你都说不愿参加”能让合作人员了解到问题所在?
本节有首小诗,也比较能说明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时,容易蒙蔽事实真相;而不明事实真相的人,往往盲从,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难以归纳出解决方案。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候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再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的感受如何?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比如,那么努力就是为了给老妈一掷千金,有问过老妈的感受吗?她83岁还有性生活,关你屁事,你不是只想坐在摇椅上慢慢摇吗?心中的炉火、老酒、琴瑟以及腊梅树下那个久违的拥抱呢?别人一句“因为得不到,所以不想要”,你就努力到妻离子散地去证明了,直到热泪盈眶…
还有,对他人的批评、指责、评论、分析反映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它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再探讨它的合理性”。基于此,我们面对批评指责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别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卢森堡博士认为,对个人来说,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有义务使别人快乐)
->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听到一句话,看一则新闻,我们都要想一想,我的感受是什么?对方处在成长的哪个阶段,可能有怎样的反馈。从青涩到圆熟,我们无法一蹴而就,亦无法勉强别人。人们一旦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自我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但为了和谐,我们仍需要如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所需。法国作家George Bernanos曾说,“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所谓,“大众群体只有情绪,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别有用心的聪明人一思考,世界就陷入焦虑与恐慌。
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回馈?
1)明确谈话目的
2)提出具体请求
3)区分请求和命令
4)集体讨论前说清楚我们需要得到怎样的反馈
5)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感激
6)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与需要
实例:
《布拉特的心声》布拉特为什么执拗地不去倒垃圾,尽管你提醒了多次?原因可见一斑:
在印象走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 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我们如何表达愤怒,避免伤害?
1)表达愤怒四步骤
i.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ii.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iii. 体会自己的需要
iiii.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v. 最后两步中间需要倾听他人
2)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目的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惩罚。
我们如何表达感激?
1)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i. 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ii.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iii. 我们的感觉得到满足后,我们是怎样的心情
2)接受感激时,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我们如何尽己所能地爱自己?
培育对自己的爱,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
1)转变自我评价
2)表现不完美时,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
3)当我们自责、悲哀时,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得到怎样的满足
4)我们宽恕做出过去行为和体味现时感觉的自己
5)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6)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i. 列出“不得不”清单
ii. 在选定事项前加“我选择”
iii. 在“我选择”的事项加原因“我选择做…是因为…”
7)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为了避免惩罚?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我们如何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以下行为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处境,要尽量避免
2)不论他人此时此刻说什么,我们聚焦在了解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上
3)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给他人反馈
4)保持充分关注,直到气氛轻松,对方停止谈话
5)如果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需求或换个环境。
《非暴力沟通》确实解答了实际生活中冲突、伤害、背道而行产生的一些原因,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规避手段。不过,所谓“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路远”,办法能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切实产生影响,需要脚踏实地执行、执行、执行,但愿我们都能通过改变自己,发现大有不同。
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