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
早上八点多,晨跑回来,卢先生在厨房做早餐,二宝在听他的《踏山河》,我坐在书桌前,顺手把镜子拿到眼前,扒拉着自己的头发。
“啊?!怎么这么多的白头发了!”(自动思维)我看见在黑色头发中夹杂着很多根短短的刺眼的白发,一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我又继续左右扒开头发寻找了起来(行为反应),头顶两侧竟然都冒出来了不少短短的白头发。
(二)识别情绪
在这个情境中,发现陡然增多的白头发,这让我有些难过(情绪反应),给这个难过打个分值的话,大约60分。
(三)识别自动思维
我问自己,“此时我心里想到了什么?”
“前两天看还没有这么多呀!我不喜欢这些白头发!别人会发现我好老啊!”这是我的一些自动思维,表现形式是一些文字。
脑袋里还出现了一个图像形式的自动思维,画面是:我正在电梯里,电梯里人不多,有年轻的男士,有小姑娘,我站在电梯左前方,靠近电梯门,背对着大家,“可别被人看见自己的白头发呀!”从这个图像中,我还捕捉到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对年龄的焦虑。给这个焦虑打分的话,大约是70分。
(四)评价自动思维
我和自己的这些自动思维“前两天看还没有这么多呀!”“我不喜欢这些白头发!”“别人会发现我好老啊!”“可别被人看见自己的白头发呀!”逐一对话。
“前两天看还没有发现这么多呀!”一开始,其实这个想法的意思是我觉得它们前几天是不存在的,我对这个想法的相信度是100分,我想起大前天自己在卫生间用小镊子拔了好几根,其实它们一直都在,前几天我没注意到它们,今天它们被我发现了而已。这个想法的相信度变成了0。
“别人会发现我好老啊!”“可别被人看见自己的白头发呀!”我有多么相信这个想法呢?一开始打个分的话,我给出90分,“我一头漂亮顺滑的黑发中,冒出白发,多显眼!别人一眼就看到了!”觉察到这个想法,我同时觉察到了我的自我中心思维和自恋。
自我中心在心理学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看到的一切。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应该是别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我的视角也是别人的视角。我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有一个心理学效应——聚光灯效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在哪儿,你都会认为聚光灯是永远打在你自己身上的。想到这里,这个想法的得分一下子到了20分。
这个自动思维很有意思,没写下来它们之前,我没发现自己竟然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态度与评价!这大大打破了我对自己的认知,我竟然不认识真正的自己。想起德菲尔神庙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人毕生的功课!
(五)中间信念
“我不喜欢这些白头发!”仔细想想,不喜欢应该算是我的态度,这一个想法应该算是我的中间信念。给这个不喜欢打个分的话,也可以到100分了。长白头发背后是衰老,是身体变弱,我抗拒衰老,抗拒变弱,看见了自己找个信念,这份不喜欢有所松动,但是依然分值很高,还是有80分,这是我需要继续成长的部分,接纳衰老,接纳自己弱的部分。
(六)核心信念
按照认知模式“情境→认知→反应”,一一找到了自己问题中的情境,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情绪,这是一个认知概念化的过程,经过这一番探索,我的难过和焦虑的情绪少了很多,大概有20分,可以接纳。
继续深入工作,就需要探寻我的核心信念,“我抗拒衰老,抗拒变弱”,这个中间信念背后是我对自己的无能的恐惧,核心信念是“我无能”,发现这个核心信念,也为我继续心理成长指明了方向,很好!
在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自己进行分析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些生疏,尤其是识别自动思维与中间信念这一个环节,但是也很有收获,发现自己对这个疗法掌握的不足之处,感觉书上的内容活了,更加迫切地想把书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