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体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ips,1914—1975)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资料研究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互相交替的,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这个过程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下降,企业的成本也就下降,就能够刺激生产,于是就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率就下降。
然而,它是在没有考虑预期的情况下得出的,也就是劳动者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没有感觉到价格的变化,没有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如果劳动者意识到了通胀率的上升,并且,这个预期与实际的通胀率上升相同,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也就不会有企业成本的下降,自然而然,通胀率的上升也就无法刺激生产,无法降低失业率。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是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
不过,因为劳动者对于通胀率的预期往往是滞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为政府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总需求管理菜单,也就是说,在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以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当然这只能作为短期的政策来维持当时的经济平稳,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政府有时会为了降低失业率而容忍高通胀率的原因。
《十万个为什么: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