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说来很奇怪,我这个人平时喜欢看点儿闲书,但每隔一段时间,面对书籍总会有一种疲惫感,什么都看不进去,翻开书就犯恶心,由此也诞生了一个灵感,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书都消失了,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越想越有意思,书消失了,传递知识的媒介更少了,传播更有局限性,我脑子里产生了一系列画面,像反智主义盛行、世界回归农耕社会、精英更精英、门阀更门阀等等。紧接着,又想起了一本书,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
闲言少叙,让我先来介绍介绍这本书。
故事开篇,书中主角蒙塔格是一名消防员,与现实世界不同,书中的消防员仅有一个职责——焚烧书籍。在这个乌托邦世界里,人类沉迷于电子娱乐(文中写的主要是以电视为主),对书籍的价值与内涵毫无概念。蒙塔格与神秘女孩克拉丽丝的相遇,他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克拉丽丝对世界独特见解,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蒙塔格心中的涟漪。
蒙塔格逐渐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他藏起书,想试着从书中寻找答案。书籍中的内容,让他意识到这个热衷于烧书的世界是如此荒谬。
而后,被发现藏书的蒙塔格,在逃亡中经历了种种磨难,突然一场战争降临,摧毁了城市,为新的希望埋下了种子。
从蒙塔格的麻木到觉醒,再到反抗,故事层层递进。读者在跟随蒙塔格前进的过程中,也不禁反思自己对知识、对自由的态度。但真的仅仅如此么?或者他只写了这些东西么?
当然不止,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喜欢研究书的背景,尤其是最近在写一个美国牛仔的短篇,几经搜查与联想,发现了一个历史事件,与书中的背景高度吻合。
这个历史事件,就是麦卡锡主义,而此时1953年,《华氏451》正式出版。
我先来解释一下麦卡锡主义,事件是1950年初到1954年底,它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时至今日,依然深受影响。
说点具体的事件,1953年,麦卡锡的手伸向文学界,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诸如白劳德、史沫特莱、海明威、马克吐温,他们的作品全部被列为禁书或是危险书籍,总量超过200万册。
但不止文学界,科学界也一样,钱学森、奥本海默、爱因斯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下有概念了么?
文学作品大多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像,彼时的大环境下,当权者对普遍社会自由思想这一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雷・布拉德伯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华氏451》。他意识到,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们将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对于知识与进步的欲望越来越低,可以说,这本书中的警示和讽刺意味很深,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科幻小说来定义了,它应当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思想危机敲响了警钟。
至于麦卡锡主义对世界的影响有多深,不在这里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们自行查查资料。
下面来说说写作手法。
这本书,隐喻和象征手法用的比较多,画面感与张力比较强,简单列一句,
“手里紧握着黄铜制的喷嘴——这条巨蟒向全世界喷吐着毒液般的煤油,头脑里血脉膨胀,双手仿佛技术精湛的指挥家一般指挥着烈焰与火舌织就的交响曲,让历史的碎片和炭屑在空中四散激扬。”
然后就是华氏451°,第一层是纸张燃烧的温度,第二层是对知识、书本的焚毁,小说中,通过其他人的口,不断强化“消防员”职业的神圣和背后所代表的公理,仿佛他们还是英雄,而不是烧毁书籍的亵渎者。
这样的隐喻和象征还有很多很多,雷・布拉德伯里将一些抽象的事物收集起来,转述到文字中,并且具象化,比如:机器狗、电视墙等等,它们或是象征极权统治下的暴力与强硬,或是象征着享乐主义下,当权者给予普遍社会的“奶头乐”。
再放大到整本书的层面,蒙塔格的转变不仅是个人意志的觉醒,通过阅读,他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质疑,慢慢揭示当权者的谎言,咱们都知道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自由思想的火花擦过,反抗的第一步就已经迈出。
其实,归根结底,雷・布拉德伯里通过这本书想跟读者探讨的还是“自由”这个大命题,思想自由是否是人类进步的必需品,或者说,当精神自由被剥夺,人类该当如何?这些大命题在书中反复提及,雷・布拉德伯里给出了他的答案,“自由不灭,灵魂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