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篁岭,那圆圆的簸箕里红红的辣椒、澄黄的菊花,房檐下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柿树上一枝枝圆圆的“小灯笼”,大块艳丽色调在古旧沧桑的黑白徽派房屋间,红更显其红,黄亦越发张扬,张力四射,组合成色彩丰盈、淳朴喜庆的水墨油画,诱使我再一次远赴婺源的篁岭。
我曾在春天和秋天不同季节多次游览篁岭,这次秋天自驾从常熟到浙江建德、兰溪,经徽州,去江西上饶望仙谷,战友极力要求将篁岭纳入行程,于是就这样领着数位战友,再一次造访篁岭。乘缆车上篁岭,从缆车上下来,穿过村口,沿着蜿蜒逶迤的村道前行,与沿途的巨樟、红枫和红豆杉亲密相拥后,很快进得村来。
秋日的篁岭,浓浓秋意走进每个角落。篁岭人用农作物制作迎宾标语,欢迎八方来客,这种方式,有情感也有诗意。其中进村广场的迎宾点格外招人喜欢,吸引不少人来此打卡。
天街和水街,富诗情画意的晒秋秀,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间,品味“最美中国符号”。
“梯云村落、晒秋人家”,是篁岭村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当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这些未经修饰的笔墨意趣,明艳中透着质朴,仿佛是层层叠叠的画廊。
篁岭,坐落在江西上饶婺源石耳山脉中,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呈扇形阶梯状错落排布,前临流水,后依青山,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刻精美,布局典雅,是一个挂在山崖上的、童话般的村落。
这里地无三尺平,这里出门就是石阶,弯弯曲曲的连接着各家各户。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姿态与崎岖的地貌融会贯通,进行“交流”。
古村落依山而建,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排布,落差近百米。清一色的徽式小楼,马头墙体,木阁花窗,黑白色调,晒秋架栏,一直从山下错落叠骑到山上。
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于简单布局中交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晒”入画框的农作物,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吊坠于枝头,或悬挂于檐下,或铺陈于堂前。最炫酷的还是楼台晒栏,它们是用数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前出而成,平整伸展,上面摆放晾晒着农作物的晒簟晒盘,无论单体还是整体看,都是一幅幅鲜亮的画,当地人称之为晒楼。
天然的调色板,把这农耕图泼洒得绚丽多彩。红彤彤的辣椒,似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黄澄澄的皇菊,明亮而鲜嫩,仿佛溢着丝丝的香、甜、润;白生生的瓜片,白皙而嫩滑,就像碎银泛着耀眼的银光;金灿灿的南瓜,圆润而敦厚,散发着丰收的喜悦。这些色彩在山间恣意地张扬,无声地释放着原生而淳厚的美。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方式和场景,也已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晒工坊是篁岭最经典的观景点,不仅景色美,在这里还能看见带乡音的晒秋大妈晾晒辣椒、玉米、皇菊和南瓜。
二楼摄影吧是游人容易错过的绝佳观赏点,以窗为画框,这里能欣赏错落有致的徽州古建与晒秋,尤其是篁岭晒秋的全景和远景。
五桂堂古色古香,靠在美人靠上,俯瞰着人间烟火,推开窗,一幅人间仙境展现在眼前,让人沉醉于篁岭独特的浪漫秋景之中。
站在观景台上俯视篁岭全景,家家户户晒架上晒满了五颜六色农作物,像无数星星点点的彩珠,镶嵌在群山之中。阳光照射在彩色的晒匾上,与远处的红叶遥相呼应,构成了古老山村天然美景,身临其境,犹如坠入心旷神怡童话般的世界。
篁岭的山居岁月,晒出的不仅是丰收的成果,还是火红的日子、光亮的心情。这心情被天地间斑斓的色彩所诗化,具象为一处处生动的画面,进而成为村人与游人的连结纽带。
篁岭人用农作物摆成各种各样的祝福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据说每年国庆,他们都会用晒秋喜迎祖国华诞。我去时,由于国庆刚过,还看到有些古楼上,挂着用红辣椒和皇菊做成的五星红旗,那迎风飘扬的红,印红了我的脸、拨动了我的心。
一个“晒”字,形象地动化了普通山村的秋天,让普通农事从山水的滋养中走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从季节的轮换中走来。
徜徉在石板铺就的天街,我读着篁岭生成的密码。原来明朝中期,篁岭先人来到这海拔600米的山崖扎根,让村庄像一个漏斗挂在山壁。在长期与山的贫瘠抗争中,他们独创了适应高山的生存方式:在平地极少的情况下,利用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这一晒就晒了几个世纪,晒成了属于他们的传统农俗。
600多年来,篁岭村的规模在风雨交织中越变越大,篁岭的农事也在斗转星移中愈变愈丰富,但不变的是篁岭人的晒秋,他们用一个个圆簸箕晒出沉甸甸的秋色,把日子过得如火如荼,把晒秋演化成一种农俗文化,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让世人惊叹,华夏最美的秋色,原来在此兀自灿烂了600多年。
这朴素到绝艳的农俗,是人的创造,更是自然的造化,是在时光隧道不断扬弃的农耕诗韵。那是个体由小到大的成长之韵,是色彩由浅入深的斑斓之韵,是季节由春及秋的转换之韵。
出篁岭村时,我穿行于高低不平的街巷,或仰视或平视或俯视,总能多角度地欣赏篁岭晒秋的场景,多维度地感受篁岭人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来篁岭,晒个秋。面对篁岭人家,我细细品味那一份秋天的绚烂,那一种农俗的质朴,那一片土地的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