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创业,请了两位有经验的前公司同事来做导师兼门市销售。看着没有出现开门大吉、生意兴隆的迹象,她们开始变得懒散毫无心肠,随时背地里嘀咕太辛苦看不到希望。她们只有一个时刻会高兴,当有谈好的亲友单时,她们非常优雅地过来填单,然后在单上落下她们的大名。
她们常常高调地欺负和排挤其他新人,但凡与业绩无关的杂事都不会沾边,似乎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负责开单。
我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和她们沟通,希望她们能分享一些经验协助我指导新人成长,也让她们相信公司打造品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她俩很世故地玩起打太极,潜台词就是“你们自己慢慢熬吧,我们不想玩啦!”
开业刚满一个月,她俩一个故意早班迟到,一个早到却不换工装,两个人凑在一起说了会话,然后找到我说有事要谈。我直接开口问她们是不是不打算继续做了?两个人扭扭捏捏绕山绕水地解释了各种原因,我爽快接受了她们的辞职,真诚地感谢她们辛苦了一个月,帮助公司顺利应对开业初期的种种忙乱,同时也表达歉意,公司没有快速出现生意红火的场面,让她们失望!
我把她们带到总经理办公室,向总经理简洁说明一下刚才沟通的结果。她们向总经理提出之前谈的工资方案出现误解,应该如何如何算。总经理没有任何纠结,就按她们的理解结算,并外加一笔感谢费。
财务很快办妥手续,她们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公司。离开前,还不忘调侃一下新员工“你们好好干,这家公司就依靠你们啦!”
四个月,公司生意开始有起色,二年后成为本省第一品牌,四年后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多个品牌的集团公司,并乔迁新址。
两位离开的导师中一位四年后想回来,当她来到公司看见过去的小菜鸟们已经成为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并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培训授课时,她说在公司最困难时,她离开,在公司发展最好时,她想回来。但她实在难以接受曾经的新手成为她的领导,最后她选择回家带孩子。
另外一位导师在和一位熟人聊起当年的辞职,一直耿耿于怀,心意难平。她说她们提出辞职时公司除了感谢就爽快同意,居然没有任何挽留。当她们提出工资方案时公司没有计较还超出标准满足她们,这种失落比失业还让人难堪!熟人说:“你们老早就释放出不想干的信号!你真要走,别人留不住你。即使公司想留你,你也不会留下来。不如来过干脆,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对企业来说员工来来去去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常用一句话“我来过,我还在”来表达只有高度认同公司企业文化、留下与公司共同奋斗、并不断创造价值的员工才会成为公司发展的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