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淡淡的叙述中包含着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一首《回乡偶书》不知让多少游子稀嘘不已。
乡音,那是游子心底里最为让人心动的琴弦。浓浓的乡音,洗不掉的岁月印痕,独特的家乡情愫,腔调各异的方言,在时间的长河淘洗和冲刷下,不仅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它们更凝聚为一种家乡的记忆。
父亲十六岁就离开了老家上海,母亲是在和父亲结婚的时候从上海来到沈阳,后来我们一家人随着父母亲的工作调动来到河南新乡。父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说上海话,有老乡来了,他们也说上海话,家乡话就像是父母亲永远背负在身的老家。
我常常感到纠结的是,我算哪里人?何为乡音?一生填写了无数的表格,籍贯一栏我都写上海,我出生在辽宁沈阳,长大在河南新乡,后来求学北京,毕业又分配到新乡,现在居住河新乡又三十余年了。以籍贯论我是上海人,却不太会说上海话,住在河南但不怎么讲河南话,“乡音无改”对我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我没有乡音,我讲普通话。大概到了国外我就可以说自己是中国人,乡音就是中国话。
在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走到哪都是外地人。父母亲活着的时候,他们在哪里,那里就是我的家乡。现在他们离我们而去了,他们想回老家,我却只能把他们安葬在新乡,也许对我来说,新乡就是家乡。现在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说是河南人,大家都会说:听口音不像啊?我没有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