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心得主要涉及《少有人走的路》中关于爱的部分。
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是不断拓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爱是自律的动力,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自我界限的建立分为以下几个年龄阶段:
1.0-7个月,婴儿无法分辨自我与外部世界;
2.1岁,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挥手的时候开始知道“我的手是我”,“地板不是我”;
3.2-3岁左右,从界限不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开始明白自我有限、“我”的能力有限,开始感到孤独。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感觉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又体会到了小时候无所不能的感觉,所以兴奋不已,但这只是自我界限的暂时崩溃。等到冷静下来,发现彼此的问题,才明白彼此的界限并没有融为一体,各自的自我界限又再次合拢。
自我界限的拓宽,当我们走出舒适区,努力为一件事付出,自我界限就开始向外延伸,随着不断地努力,这种延伸状态逐渐稳定,自我界限发生了永久性的外扩,实现了我们的自我成长。
真爱的体验,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为了达成这种承诺,我们开始驱动自我付出努力,并因此做到自律。我们通过这样的自律,去付出、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经验的增长和自我界限的拓宽。所以说,爱是自律的动力。
和自律一样,我们想要找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就先要弄清楚哪些不是真正的爱,这些都不是爱:
1.坠入情网不是爱。坠入情网没有真正拓展自我界限,它只是自我界限的突然崩溃,它可以消除寂寞,但无法促进心灵成长,是一种生殖本能引发的性欲。
2.过分依赖不是爱。“没有Ta我就活不下去”是一种寄生心理,而不是爱。症状有无法忍受寂寞、空虚感强烈、把失去伴侣当成极其恐怖的事情。
3.精神贯注不是爱。不能给心灵带来滋养的精神贯注都不是爱,爱金钱、爱权力、爱宠物、爱园艺都被称为“爱”,如果在这些爱好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自我界限的拓宽,是爱;否则就不是爱。
4.自我牺牲不是爱。给予者并未认清爱的真相,往往以“爱”作为幌子,只为满足自己的付出欲,不将对方的心智成熟当回事。
明确了哪些不是真正的爱,作者接下来就要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了。爱是一个动词,必须付诸行动,想爱、有感觉和口头的爱都不等于去爱。
爱的体现形式:
1.关注,努力倾听,帮助对方成长。
2.不惧风险,不会因害怕失去就放弃去爱。
3.独立,保持自己独立,也允许别人独立。
4.充分投入,由承诺推动,持续或渐增的投入是爱的基石。
5.勤于自省,平等交流,遇到矛盾与冲突,恰当地提出想法而非自大地随意批评。
6.懂得自律,懂得约束爱的能量,不滥爱,不出轨,对伴侣和孩子有责任感。
注:以上内容来自樊登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