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的关系,我曾收集整理石家庄文艺那些事,徜徉于故事旧闻里常常有新的感情,今天就说说戏园子,虽然它们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从讲述者和回忆者那里我分明感到不曾落幕的戏曲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精神栖息地,竟是不起眼的戏园子——
说起戏园子,也就是剧场,解放初期的石家庄的戏园子主要集中在南花园那一片有着烟火气的阡陌小巷里。那时候,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进剧场看戏或者从广播里听戏。
桥西大约有近十个戏院;一个是大众剧场,一个是工人剧场。这两个剧场在当时是相当高级的。剧场新,舞台大,观众座位好;在这里演戏的剧团都是请来的名角。如梅兰芳、马连良、荀慧生、奚啸伯等名角到石家庄演戏都是在大众剧场。平时,是石家庄专区京剧团演出的专用场地。后来奚啸伯先生到石,就是奚先生领衔主演了。工人剧场比大众剧场小,先后由是石家庄评剧工作团和市京剧团经常演出的场地;这个剧场也经常由外地名角演出。
那时的南花园,有点象北京的天桥,不仅戏园子多,而且还有说书的、变戏法的、唱大鼓的。戏园子大约有六七座,名称大概有新世界、中华、同庆、新新、和平、义友等。这些戏院大多设施比较简陋。好一点的园子里,如“新世界’,观众的座位是单个硬板靠背椅,可以对号入座;差一些的戏院是长条靠背椅;再差一些的,观众的座位是固定在地上的长条凳。说是长条凳就是的将木桩楔在地上,然后,上面钉上一块长木板。观众前面的桌子做法和长条凳一样,只是比长条凳高出一大截。说到这儿,无不感叹我们的社会进步多么大,现在的剧场全部是现代化的机械装置,与那时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什么叫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戏园子就可见一斑。
这些戏院也有分工;新世界是评剧团经常演出场地,也时常有外地剧团演出;中华戏院,主要是供外地剧团演出,演评剧时多;同庆戏院似乎有一个京剧底包,经常请外地的名角来参加演出,主要演京剧。位于南花园南侧的和平戏院,是石家庄丝弦剧团的老“根据地”。解放前,丝弦一直在这个戏院演出。义友戏院是个大席棚,观众座位是三四块砖垫起来的木板。在这里演出的剧团都是县级小剧团,票价也很便宜。南花园还有一个海市戏院,很小,大约坐一二百人。沿着这些剧场再往南,就是说书、曲艺、杂耍的场子了。这里有两个书场,一个是南花园天泉茶社,观众边喝茶边看节目,这里不仅说书,还演其他曲艺节目;另一个书场是个小席棚,二三十个座位。据我采访时了解到,有个说书人叫高明堂,特别受欢迎,人们说他特别颇像"三侠剑"里金头虎贾明的长相。他说书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特别是说贾明时更是绘声绘色,一纸折扇在他手里上下翻飞,如同兵刃挥舞;听者如亲临其境,如醉如痴。在这周围,还有大变活人、仙人摘豆等杂技,这些演出没有舞台,搭个场子围起一圈人就齐了.演出人技艺高超,幽默诙谐,令你目不暇接,拍手称奇。桥西戏院多,看戏的人也多。相比较,桥东的民生剧场就差多了。桥东、桥西相隔一条铁路,却象隔了一座山,桥西戏院热闹火暴,桥东的民生剧场萧条冷落。这个戏院,既能演戏,也能放电影。1955年后,桥东又建了河北剧场,是石家庄的一流剧院。20世纪五十年代的石家庄,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丰收,社会安定,市场繁荣,人民就业机会多,生活越来越好,对文化生活要求越来越高。京城和外地的剧团经常来石演出,本地剧团也大显身手,看戏和戏园子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