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样的想法在我心里萦绕两年,商业画布和沙盘演练从没停过,小程序做了2个随时可以用的版本,与公司管理层反复沟通,磨合,调整,虚化的概念终于变成了落地的具体执行方案。
酒水行业可以说是绝对快消品中最古老的,毛利最高的,从业平均年龄最大的,金融科技应用最少的,是相对消费品中客单价偏高,毛利偏高,创新最慢,应用技术最少,工具最少的。
所以,我们清清楚楚看到了机会。而纯依靠微信朋友圈的微商红利的远去,高产能社群管理者,微商领袖,KOL,KOC的阶段崛起后的下降,私域流量的红利已经几乎被收获完毕,大家对新项目,新模式,对安全感的渴求让我们——正当时。
第二版块,we酒每一个产品的核心赋能,我们都规划了三个阶段
早期,是集中资源提升产品力。
中期,是销售精细化操作。
长期,因为产品强,渠道扩张得好,加在一起做成爆品。
第一个最重要的赋能点:心劲
小米产业链里有一句内部的话,我奉为信仰——
“我不是来竞争的,我是来清场的。”
有的创业者只是说我不想上班按照着别人的指令工作了,我想创业找机会试试看。到底做什么呢?挣多少钱呢?多大规模呢?在行业里、在产业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没想过,这是很多的初期创业者共同的特点。
另一类,就是我已经知道我能把什么东西做得比别人好,我用这个东西来竞争的。这其实就是相对靠谱一点的创业者了。
还有一种就是,在没有入场的时候,我已经内心里给自己设定,我是来清场的,我花开时百花杀。
这是我做『we酒』的设定。
我记得,我们的准大区袁总说,你这个项目好的像假的。我们河南大区的李总和她的团队告诉我,很委屈,竟然这边的人说,上市公司怎么会跟你们合作?人家五粮液会没人卖,还要你来卖?这根本说不通!肯定是假的!我记得我的闺密,『we酒』的湖北大区准团长廖小小说,『我知道你想的很周到,你什么痛点都考虑了,但是这真的有点好像拿着金饭碗讨饭的意思了。』,我也记得公司有高管说过,这么做犯得着?切断专业的,一群业余的上场,来不需要人做营销的五粮液?
听起来都有理,但是,谁能知道未来呢?
有不同的设定,就一定有不同的预期。
举个例子,我在小米谷仓学院封闭呆了3天2晚,听了无数变态的例子。
比如像小米充电宝,它一入场就是69元的定价,这是个什么价?这是个清场价。它只靠这个价格不可能做到清场,肯定做不到,还需要它做到外观性能各方面都比较好。
它的外观的模具,请模具生产厂商打了多少次模?两万次。很多的创业者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心劲。
我都不敢想我可以要求一个厂家给我打两万次,每个模15到20块钱。也就是说我还没开始做,光为了开模打样品就已经二三十万出去了。
这个模具工厂以前是给苹果干的,苹果让它做手机壳打了五万次,苹果最后还没用它。所以,这就是谁心狠,就是我得有一个心劲。